媒体中大

【中國評論通訊社】陳廣漢語中評:粵港澳協同發展,難在何處?

稿件来源:中國評論通訊社2017-03-15 作者:范穎薇 编辑:蔡珊珊 发布日期:2017-03-15 阅读量:

中評社香港3月15日電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於今年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粵港澳大灣區”規劃概念。據悉,目前廣東省發改委已經啟動編制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主任陳廣漢接受中評社採訪時表示,粵港澳區域的協同發展將邁向一個新階段,反映了該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要求。

陳廣漢對中評社指出,粵港澳大灣區主要包括珠三角九個城市和香港與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但是不應該僅僅限於這一範圍,它應該是一個區域經濟的概念。將香港、澳門和珠三角區域作為一個整體,制定城市發展規劃尚屬首次。科學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將促進區域內地商品與要素自由流動和資源的有效配置、促進區域內地城市分工與合作,發揮綜合優勢,提升區域競爭力、構建粵港澳優質生活圈,提高民眾的生活質量,促進三地共同發展。

在政府工作報告之前,粵港澳大灣區的概念早已在2014年,深圳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灣區經濟”,把粵港澳城市群勾連起的灣區作為一個整體規劃。而在2015年3月國家頒布的一帶一路願景與行動計劃中,首次在國家戰略層面提出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並於2016年把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寫入國家“十三五”規劃中。

陳廣漢認為,這都表明了國家的高端重視,三地政府積極參與。他對中評社指出,粵港澳大灣區包括了兩個特別行政區和獨立關稅區,中央政府主導和粵港澳三地政府積極參與有利於規劃的制度和實施。

其次,國家構建對外開放新體制和一帶一路倡議為大灣區發展帶來機遇。改革開放以來,珠三角是對外開放的排頭兵,港澳是內地對外開放的橋梁和窗口,在一帶一路建設和構建對外開放新體制中,應該扮演重要角色,並且一定能有更大的作為。

另外,港澳優勢互補,合作潛力巨大。珠三角的產業配套能力、科技創新能力和人才優勢以及國內的巨大市場與港澳的自由港體制、國際商業網絡、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和現代服務業相結合,會爆發巨大的發展能量,促進粵港澳世界級城市群的崛起。中國經濟正在從商品輸出向資本輸出轉變,從 “引進了”向“走出去”轉變,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將為中國經濟對外開放的這種轉變提供強大的動力。

但陳廣漢坦承,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也面臨挑戰。

第一,經濟增長動能的轉換。珠三角的發展正在從要素和投資驅動的發展模式向創新驅動轉變。香港經濟動力不足,創新能力不夠。澳門產業的適度多元發展步履艱難。

第二,區域合作中的制度性障礙。香港和澳門的經濟體制和司法制度與內地都存在較大的差異,這給區域的合作增加了困難。

第三,區域發展中的局部利益與全局利益、長遠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協調。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需要正確處理它們之間的關係。

針對粵港澳大灣區現有的利好條件和面臨的挑戰,陳廣漢提出了以下四點建議。

第一,中央主導,各方積極參與,為規劃提供制度保障。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規劃是一個巨大的系統工程,涉及多方利益和不同政治和經濟體制,需要有中央主導和粵港澳三地的政府積極參與,同時還要廣泛徵求社會各界的意見,為規劃制定累積巨大的民意基礎。

第二,在“一國兩制”的背景下,正確處理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短期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係,提出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市場體系、生態環境、重大跨境基礎設施等一體化建設和發展的體制機制,提出跨境城市群發展協調機制和管理協調模式。

第三,借鑒國外城市群和灣區發展的經驗,按照區域經濟和城市發展的規律,明確城市群空間範圍和發展定位、優化城市群空間格局和城市功能分工、促進城市群產業轉型升級、促進區域內港口、機場等重大基礎設施協調發展。

第四,將城市建設、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結合起來,促進社會管理體制、基礎設施的對接,建立港澳居民在珠三角工作和生活的國民待遇,滿足三地居民特別是港澳居民日益增加的跨境學習、工作和生活的需要。

原文鏈接hk.crntt.com/doc/1046/1/1/0/104611013.html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