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书籍酸化严重,如果不进行保护,100年后这些书就不存在了。”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文献保护组组长、古籍保护科技文化部重点实验室负责人田周玲说,1850年到2000年之间的文献,90%都需要脱酸。3月2日上午,《古籍脱酸及加固技术装置协同创新研究》项目启动会在中山大学图书馆举行。该项目将研究适合中国古籍和民国时期文献的非水液态脱酸剂和纸张加固方法、工艺过程及设备,着力让古籍脱酸,“重获新生”。
《古籍脱酸及加固技术装置协同创新研究》系由广州市政府委托的重要项目,牵头研究单位为中山大学和《广州大典》研究中心,协同研究单位为复旦大学、中国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南都记者从现场了解到,该项目目标是,研究适合中国古籍和民国时期文献的非水液态脱酸剂和纸张加固方法、工艺过程及设备;对配套工艺进行研究创新,试制一套中国古籍和民国时期文献的整本和批量加固设备,以适应国内各级图书馆、档案馆及博物馆的实际需要。
在项目分工上,中大主要负责古籍加固的工艺及设备方向,复旦主要针对整本古籍脱酸工艺的关键技术研究,国图则主要为无水液相脱酸方法的关键技术研究。中大子项目包括脱酸示范线、纸张加固方法、纸张加固工艺过程及设备、纸张脱酸及加固效果及评价方法等。中山大学校长罗俊高度赞赏广州市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及古籍保护的重视和所取得的成果,肯定了中山大学、国家图书馆和复旦大学等研究团队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的研究路线和计划寄予厚望。
“六分之一的古籍都需要脱酸”古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主要指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据了解,酸性条件下,纸张纤维氧化降解非常快,而在碱性条件下纤维则相对稳定。如今全世界文献保存都面临着纸张酸化的问题。“大概有个估计,六分之一的古籍都需要脱酸”。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文献保护组组长、古籍保护科技文化部重点实验室负责人田周玲说,“特别是1850年到2000年之间的文献,90%都需要脱酸。”她说,从文献记载、研究记载、实际测试都显示这些文献的pH值很低,不脱酸会非常迅速地老化。“民国时期的书籍酸化严重,如果不进行保护,100年后这些书就不存在了。”针对古籍酸化,2015年,国家图书馆古籍保护科技文化部重点实验室对国外文献脱酸溶液、工艺路线和脱酸设备进行研究和改进,研制出无闪点、安全性更高的脱酸溶剂以及小型一体化批量脱酸试验机,有效实现了古籍脱酸。“一次可放入四五十本书。”通过导入溶液、浸泡摇摆、排出溶液、加热烘干等过程完成脱酸。根据当前pH值结果分析,文献脱酸前平均pH值5.7,脱酸后为8.9。田周玲说,目前大家已经认识到纸张酸化和古籍脱酸的重要性,但大规模的修复仍亟须更加成熟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