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广州日报】“达芬奇”治愈他的“心伤”中山一院成功开展华南地区首例达芬奇机器人心脏手术

稿件来源:广州日报A07 2017-02-16 作者:任珊珊 编辑:彭楚裔 发布日期:2017-02-17 阅读量: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任珊珊 通讯员彭福祥、李绍斌

主刀医生可以看到三维立体高清影像。

手术器械可以模拟人手腕灵活操作。

海南人赵先生终于告别了困扰他的先天性心脏病。日前他在广州成功接受了心脏修补手术,而在他心脏上动刀的,是一台手术机器人。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昨日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外科获悉,出院1个月回院复诊的赵先生康复情况良好,一切正常。这也是华南地区首例机器人微创心脏手术。

心脏有缺陷 三十多年竟不知35岁的赵先生去年年底因咳嗽、咳痰半个月,到当地医院就诊。据他的妻子介绍,当地B超显示,他的心脏有房间隔缺损,还怀疑有“膜部瘤”。

“我一直不知道自己有先天性心脏病。2016年开始才有点胸闷、疲倦,以前读书时我没有什么异常,上体育课也没有问题。”赵先生说,得知自己的病情后,全家人都很纳闷。

操作机器人为赵先生治疗的中山一院心外科副主任区景松教授表示,患者自称过去没有异常,只是在去年年底出现了肺部感染。正常来说,这类病人一般要在7岁以前进行手术,拖到35岁有部分病人会产生严重的肺动脉高压,丧失手术机会,只能等死或等待机会渺茫的心肺联合移植。

从海南转院到中山一院后,赵先生又给医生带来新的意外。手术前,他在海南和广州进行了两次影像检查结果。手术中,区景松发现他的病情和影像检查结果并不一致:心脏的房间隔缺损并非“一个洞”,而是大小不一的五个孔。“他的病情属于多孔型房间隔缺损,五个孔最大的直径一点五厘米。”区景松说,这种病情不适合采用封堵器治疗,只能进行缝合。

首例机器人微创心脏手术由中山一院心脏外科副主任区景松教授主刀,周立主治医师做助手进行,该院心脏外科首席专家张希教授和王治平教授在手术室指导。当天,机器人微创手术在麻醉科、体外循环、手术室等多学科配合下顺利完成。术后赵先生返回监护室,生命体征平稳,当天晚上顺利拔出气管插管,第二日即转回普通病房,恢复顺利。

机器人“补心” 难度更高手术机器人的全称是内窥镜手术器械控制系统(英文名da Vnici S,即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是由Intuitive Surgical与IBM、麻省理工学院和Heartport公司联合开发的一种新型微创手术设备。 因此,机器人心脏手术实际上是在胸腔镜微创心脏手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技术。目前机器人手术多用于治疗泌尿系肿瘤等腹腔疾病,但机器人微创心脏手术对心外科、麻醉科、体外循环、手术室、监护室的合作有更高要求。

区景松介绍,对于这类房间隔缺损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传统的开胸手术创面大,术后并发症风险相对较高,如果术后没有并发症,一般也要十天才能出院。

与同属微创治疗范畴的胸腔镜心脏手术相比,机器人心脏手术则具有七大优势。一是手术视野可放大10倍以上,而普通胸腔镜手术只能放大手术视野3~5倍。二是为主刀医生呈现三维立体高清影像,胸腔镜则呈现的是平面二维视野。三是手术器械可以模拟人手腕的灵活操作,滤除不必要的颤动,超越了人手的精确度。四是机器人有7个可旋转540°的手术器械,即使在人手不能触及的狭小空间也能精准操作,超越了人手的局限性。五是机器人有实时监控系统保证了手术的安全,杜绝误操作的发生。六是避免了主刀医生与病人的直接接触,可减少手术医生的感染风险。七是主刀医生只需要坐在操作区进行操作,避免了长期站立带来的疲劳感。

“可以做胸腔镜手术的心脏病患者,皆可进行机器人心脏手术。”区教授介绍,手术的适用对象包括患有房间隔缺损、黏液瘤、三尖瓣和二尖瓣病变、部分性肺静脉引流的成人患者和10岁以上未成年人。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