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深圳特区报】痴迷一生的“稀土之恋”

稿件来源:深圳特区报2017-02-19第A05版 作者:李明 编辑:蔡珊珊 发布日期:2017-02-19 阅读量:

先生总说,他这辈子谈了两次恋爱,一次是和妻子,一次是和稀土。”坐在记者面前接受专访的这位男士,是中山大学化学学院教授王静,他所称的先生,是他的导师苏锵——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无机化学家、中山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刚刚于2月17日不幸病逝,享年86岁。

在普通老百姓的认知中,稀土是披着神秘面纱的陌生物质。但懂行的人知道,有一句话叫“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可见中国的稀土就如中东的石油一样存在巨大价值和影响力。

苏锵,就是长期从事稀土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稀土元素分离理论研究的专家,是我国稀土科学的泰斗人物。

王静说,稀土元素无处不在,它在能源、信息、环保、保健、农业和国防等各方面都有广泛和重要的应用。比如手机使用时发出的背光和拍摄时的闪光,还有LED灯、飞机仪表盘等,都有含稀土的材料。

稀土并不是土,而是稀土金属的简称,可分为重稀土和轻稀土两种类型,200多年前才被人类发现。

苏锵刚开始是学石油的,然而,用他自己的话说,却是“与稀土纠缠了一生”。说起导师与稀土结缘的这段经历,王静充满了敬意。

苏锵1931年6月出生于广州,先后就读于中山大学化学工程系、北京大学工学院化学工程系、清华大学化工系。1952年,他结束了大学生活,服从国家分配,毅然远离山清水秀的家乡奔赴冰天雪地的东北,来到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工作。在所里,因某项任务,苏锵第一次接触了稀土。没想到,始于一场偶遇,从此魂牵梦萦,迷恋成痴,成为中国稀土科学的重要开拓者之一。

也正是在这里,苏锵的女朋友任玉芳成为了他的妻子。同样是化学专家的两人,牵手走过了温馨幸福的60多年。

建国初期,结合国家经济恢复和建设的需求,苏锵经常跑到厂矿调研,与锦州石油六厂合作,建成了从独居石提取钍和混合稀土的中间工厂,分离出的钍满足了当时合成石油所需的钴钍催化剂的急需。其后,又主持完成了从含钒炉渣中提取五氧化二钒中间工厂的建立,解决了当时生产硫酸所需的催化剂的需要。

“上个世纪50至60年代,先生主持并参与了多项稀土分离化学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的科研成果。比如,1958年,在国内首次分离出除钪和放射性元素钜以外的15个纯稀土,推动了我国稀土工业的发展。”王静告诉记者,70年代后,苏锵为将我国稀土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科技优势和经济优势,做出了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要创新贡献。“古稀之年,他仍一如既往地活跃在科研第一线,在发展环境友好照明、信息显示、射线探测和上转换材料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和突破。”

1996年,苏锵带领科研小组用从稀土中提取的长余辉发光材料进行研究,先后成功研制出能发出绿光、蓝光、紫光、红光的长余辉材料,发光时间更长,发光亮度和耐光性更强,黑暗中肉眼可见达数十小时以上。“飞机上和一些公共场所照明灯熄灭后可见的发光设施,就是用长余辉材料生产的。”王静说,这项研究使我国稀土的分离和提纯技术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1999年,已年近七十的苏锵决定叶落归根,回到家乡的中山大学任教,投身广东稀土科研发展。

为了充分了解广东稀土分布特点,本该在家安享晚年的苏锵不顾年老体弱,多次跋山涉水到南岭山脉周围的市县,实地考察稀土储备使用情况。

在师生们的眼中,苏锵向来埋头工作,行事低调,生活勤俭。但他的一个举动,却震动了大家:捐赠夫妻俩积蓄100万元设立奖学金,奖励在稀土方面做出成绩的学生。“他这么做,其实还是源于他的稀土情怀。”王静说,除了稀土,他想不出先生还有其他什么更值得极尽用心的事。

说到此,王静讲了个小故事,又是苏锵痴情稀土的例证。苏锵上医院检查身体需要做PET-CT,而这个做一次检查需花费上万元的进口高端核医学影像设备,就是应用了稀土闪烁晶体材料。于是,他把学生都叫来,说自己当回模特,现场实用调研,让同学们了解设备的性能,更好开展医学影像中的新型稀土材料研发,推动国产化,降低医疗检查费用而惠及百姓。

王静说,中国是全球稀土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如何把稀土的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科技优势和经济优势,已成为当今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也是先生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先生的科学精神和杰出成就,将如同稀土之光,绚丽璀璨,永远光耀我们前行。”

原文链接sztqb.sznews.com/html/2017-02/19/content_3727396.htm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