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奕志,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主任。利用内源性干细胞再生功能性晶状体的研究,开创了再生医学的“无人区”,也为人类器官组织再生提供了重要的借鉴。2016年,该研究成果入选世界知名医学期刊《Nature Medicine》评选的“2016年度生命科学8大突破性进展”,这也是首次有中国科学家领衔团队入选的研究成果。
就像断尾壁虎能在原位长出新的尾巴一样,人类眼睛坏了,也能在原位长出新的晶状体来复明,这不再是只存在于科幻小说的畅想,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主任刘奕志团队利用内源性干细胞再生功能性晶状体的研究成果,已经把这一幻想变成现实。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约有万分之五的新生儿有先天性白内障,这是儿童失明的第一位原因。然而,纵然成人的白内障手术已经非常成熟,但对于2岁以下的小儿先天性白内障,由于眼球没完全发育,清除白内障后并不适合安装人工晶体,这让全世界的眼科医生都感到棘手。
对于患先天性白内障患儿如何治疗?刘奕志团队通过18年的研究找到了答案。每个人身上都有内源性细胞,可以用于组织的修复,利用内源性干细胞再生功能性晶状体,替代人工晶体安装,可以用于治疗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2013年,该项目先在新西兰兔和食蟹猴中首次成功原位长出透明晶状体,又在临床试验中12名2岁以内的先天性白内障患儿开展新术式获得成功。
刘奕志团队利用内源性干细胞再生功能性晶状体的研究,开创了再生医学的“无人区”,也为人类器官组织再生提供了重要的借鉴。2016年,该研究成果入选世界知名医学期刊《Nature Medicine》评选的“2016年度生命科学8大突破性进展”,这也是首次有中国科学家领衔团队入选的研究成果。
作为拥有32年工作经验的临床医学科学家,刘奕志还针对我国和全球重大致盲眼病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将皮肤上皮细胞诱导分化为透明的角膜上皮细胞,解决了角膜干细胞衰竭引起致盲的难题。此外,他发现羊毛甾醇合成酶基因突变可引起白内障,滴用羊毛甾醇眼液可治疗动物的白内障,这一发现有望实现药物治疗白内障替代手术疗法。他还制定了眼科检查技术标准,为全球眼科和全科医生提供了检查和诊断的规范。
昨日,刘奕志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刘奕志寄语广大科技工作者,期望他们“能够沉下心来,做真正原创性的研究,作出对世界有影响力的贡献”。
原文链接:http://epaper.oeeee.com/epaper/A/html/2017-02/08/content_60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