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广州日报】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举行 广东高校斩获五项大奖

稿件来源:广州日报2017-01-10第05版 作者:任珊珊 徐静 编辑:郝俊 发布日期:2017-01-10 阅读量:

《Ricci流理论及其几何应用》

《结直肠癌个体化治疗策略创新与应用》

《基于肛门功能和性功能保护的直肠癌治疗关键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

《复杂表面热功能结构形貌特征设计与可控制造关键技术》

《慢性肾脏病进展的机制和临床防治》

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于2017年1月9日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记者从教育部获悉,全国高等学校获得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8项,占授奖项目总数42项的66.7%。广东高校中,中山大学获三项奖,华南理工大学和南方医科大学各获一项奖(仅以第一完成单位统计)。

在中山大学获得的三项奖励中,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一项,名称为《Ricci流理论及其几何应用》;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名称分别为《结直肠癌个体化治疗策略创新与应用》《基于肛门功能和性功能保护的直肠癌治疗关键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两者均是针对直肠癌的相关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和南方医科大学各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

此外,记者获悉,广州塔工程关键技术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同是“直肠癌”研究 广州摘得两项奖

中大附属肿瘤医院团队:破精准诊疗三大难题

结直肠癌诊治中有三大难题:

晚期患者比例高,超过50%

中期患者个体化治疗策略不完善,治疗毒副反应发生率高

早期患者诊断比例低,缺乏个体化筛查分子标志物

中大附属肿瘤医院团队项目

晚期患者:提出靶向治疗新方案

中期患者:寻找到降低毒副反应的新方法

精准治疗:发病风险高不高,芯片可预测

晚期患者生存期从13个月延长到27个月

中期患者生存率从65%提高到77%

治疗毒副反应发生率降低17.2%

记者获悉,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院长徐瑞华教授团队领衔的“结直肠癌个体化治疗策略创新与应用”项目荣获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我国,结直肠癌诊治中存在着三大主要问题:晚期患者比例高,超过50%;缺乏个体化治疗手段,生存率极低,不到5%;中期患者个体化治疗策略不完善,治疗毒副反应发生率高;早期患者诊断比例低,缺乏个体化筛查分子标志物。

来自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团队通过组建结直肠癌多学科综合治疗团队(MDT)及中国胃肠肿瘤临床研究协作组,集结力量开展科研攻关,取得突破性进展。

晚期患者:靶向治疗新方案

远处转移是结直肠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以前,患者主要依靠传统化疗,5年生存率低于5%,寻找有效的靶向药物、开展个体化治疗和创新化疗模式是目前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研究团队在国际上证实了瑞戈非尼靶向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首次甄别出更为有效的亚群。在国内首次确定了贝伐珠单抗靶向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该团队首次证实,卡培他滨的维持治疗是有效的,能将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从7.8个月显著提高到10.4个月,患者耐受性良好。

中期患者:降低毒副反应

结直肠癌中期(Ⅱ期和Ⅲ期)患者的综合治疗策略是手术加化疗、化疗,如何进行个体化治疗选择,降低毒副反应,提高生活质量是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

徐瑞华团队发现了特定的一组miRNA标签能够预测Ⅱ期结直肠癌复发转移的风险及化疗的疗效,为个体化治疗奠定了基础。提出了应用XELOX方案联合放疗的“三明治”疗法治疗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提高了疗效。

精准治疗:芯片预测发病率

研究团队还发现了3个新的结直肠癌易感基因位点,率先研制成筛查芯片,并开展大样本的前瞻性临床验证,为鉴别高危人群提供了新的筛查手段。目前,该团队研制了包括24个位点的结直肠癌发病风险预测芯片,经过病例对照研究评估,具有较好的准确性。研究团队还发现了一系列介导结直肠癌远处转移及耐药的关键分子,为结直肠癌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

中山六院团队:保护患者肛门功能

传统直肠癌患者术后

超过70%的患者须切除肛门,终身佩戴人工肛袋

相关神经损伤致高达80%的男性患者术后发生性功能障碍

放疗过程中,射线无法避开睾丸和卵巢,将造成生育功能丧失

中山六院团队项目

创立超低位直肠癌NLT保肛新技术

建立直肠癌“保护神经、保留筋膜、保全包膜”性功能保护手术技术 创立“单纯新辅助化疗”方案,保全生育功能

历时20年,建立一个标准、两项技术和一个方案

低位直肠癌保肛率由28.2%提高至79.4%

术后性功能障碍发生率由70%降低至15%

结直肠癌在广东高发,和国外患者相比,中国患者患低位直肠癌的比例更高。众所周知,此前直肠癌手术一直参照1908年Miles提出的“直肠癌远切缘须大于5厘米”手术原则,按此标准,超过70%的直肠癌患者须切除肛门,终身佩戴人工肛袋。

由于直肠所在的盆腔解剖结构和神经走行复杂,传统术式容易损伤相关神经,导致高达80%的男性患者术后发生性功能障碍。再者,随着放疗在进展期直肠癌的应用,射线无法避开睾丸和卵巢,将无一例外造成生育功能丧失。

中山六院团队历时20年,围绕直肠癌功能保护的问题,建立了一个标准、两项技术和一个方案,从而形成了完整的直肠癌保肛门功能、保性功能和保生育功能关键技术体系。

“汪建平指出,在选择直肠癌手术方案时,永远是生命第一,功能第二。在保证根治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保留病人的正常生理功能。如果已不能达到根治性切除时,生命质量则应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来考虑。”

提出保肛手术新标准

该团队提出和验证了“距齿状线2厘米可保肛”的直肠癌保肛手术新标准。

在不影响肿瘤学疗效的前提下,使低位直肠癌保肛率由28.2%提高至79.4%。“2厘米保肛新标准”被写入第七版国家统编教材《外科学》,并被卫生部《结直肠癌诊疗规范》及《直肠癌临床路径》所采用。

创立超低位保肛新技术

即先行放化疗,肿瘤明显缩小后予以局部切除,二期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成功保留肛门。NLT技术使肿瘤下缘距齿状线的距离不再成为保肛手术的绝对禁忌。

建立性功能保护手术技术

使直肠癌术后性功能障碍发生率由70%降低至15%。该技术已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并受到了众多国际同行的关注。

创立“单纯新辅助化疗”方案

去除放疗,避免睾丸和卵巢的放射性照射,保全了生育功能。汪建平课题组牵头全国15家三甲医院开展前瞻随机对照研究对该方案进行疗效验证,显示“单纯新辅助化疗”肿瘤学疗效等同于放化疗,而术后肛门功能和性功能方面则优于放化疗,更为重要的是保全了生育功能。该研究应邀在国际权威的ASCO(美国临床肿瘤大会) 2015年会做了中国唯一的口头报告,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被评为当届大会的“最佳研究”。

原文链接: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17-01/10/content_7_1.htm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