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嘉宾:魏朝勇(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
“城邦正义”和“个人正义”柏拉图这个名字,相信大家都不会太陌生。《理想国》大致写于柏拉图第二次西西里之行之前,也就是公元前366年前的某一个时间。要了解柏拉图的思想,要了解整个西方的思想史的变化,《理想国》是必读之书。
《理想国》是中文的翻译,原书名是什么意思呢?这个书名原来的意思就是Politeia(古希腊文写法),是讲城邦政治,城邦事务,它本身没有《理想国》的意思。在翻译成中文的过程中,译者根据本书的主要意图翻译成《理想国》。因为在本书中,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和他的几个学生试图建构一个美好城邦,就相当于我们讲的《理想国》。
全书有十卷,涉及的话题很多,本书采用对话体的方式讲哲学。除了两部作品里没有写到苏格拉底,其他都是苏格拉底与他人的对话。开卷,主要是和著名的智者色拉叙马霍斯的对话。在讨论“什么叫正义”时,色拉叙马霍斯说“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苏格拉底对它进行辩驳,貌似把这个命题辩倒了。但是色拉叙马霍斯不服气,他又提出了一个命题,“不正义的人的生活,永远好过正义人的生活”。
第二个命题,关乎到人生应该怎么过。苏格拉底又进行了一个非常缜密而严肃的反驳,在言词上貌似又把色拉叙马霍斯辩倒了。我要提醒的是,在整部《理想国》中,“不正义的人的生活,好过正义人的生活”一直是苏格拉底需要面对的一个难题。
《理想国》有个副标题叫“论正义”。在该书中,在讨论正义的问题上,苏格拉底曾经提出了一个建议,我们不妨先讲城邦正义,把这个问题讲清楚了,就可以把一个小的问题讲清楚了。所以他在第四卷详细地论证了什么是城邦正义,之后他就提出了与此相对应的个人正义。
讲城邦正义,他做了这么一个区分:城邦里面有三个阶层,护卫者、辅助者、生意人。护卫者包括统治者,包括后备的统治者,包括一些卫士军人,在那个时代城邦面临一个最大的政治就是战争,能带兵作战是非常重要的。辅助者按今天的话来讲就是搞教育的人,生意人则包括了各行各业的人。在一个城邦里面,或者说一个国家里面就是这三个阶层。如果这三个阶层的人各司其职,按其天性做好自己的事情,城邦就很和谐了。城邦和谐意味着没有冲突,那城邦就正义了,这是他对于城邦正义作出的最基本的总结。
由此,我们可以来分析下什么叫个人正义。个人的灵魂也有三部分,一是理性,第二是激情,第三是欲望。在这个三部分里面,激情处于中间的位置。如果一个人的激情倒向欲望,这个人就变得整天愁眉苦脸,永不满足,到处追求名利、财富、性欲等等。这个人不是一个正义的人,不是一个和谐的人。如果激情倒向理性一边,帮助理性来管制欲望,那么这个人就变得和谐、豁达、乐观,这样的人就是正义的人。苏格拉底从这个角度来解释了所谓“城邦正义”和“个人正义”。
哲人之所以快乐,是因为看到事物的本质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涉及一个概念,苏格拉底认为是有灵魂的,灵魂是不灭的,人死了,死去的只是身体,灵魂永在,所以他认为灵魂比身体更真实。柏拉图的哲学是这样的,看不见的东西更真实,看得见的东西反而不真实,所以他讲的真实和我们日常理解的是不一样的。他有一个特别有趣的判断,“眼睛看得到的东西和耳朵听得到的东西,比手摸到的东西要真实”。我们都说眼见为实,但摸一下才觉得更真实,这是我们正常的意义。但他认为,越看不见的东西越真实。这是苏格拉底哲学的一个精髓。理解这一点你会理解很多很多。
还有一个概念要提醒的,是政制或者政治体制。柏拉图讲过五种政体的变化。第一个是王政或者贵族政治。在他看来,最好的王,是哲人王。而这个“贵族政治”和当前理解的“贵族”不一样,类似于在中国古代的尧舜禹。
接下来是荣誉政制,是少数人统治,以追逐荣誉,追逐胜利为主要目标。在柏拉图、苏格拉底所处的时代,存在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寡头政制和民主政制的斗争。寡头政制就是少数的有钱人,凭财富崛起的政权来统治人民。他们对政制的安排也是看财富的多寡。民主政制在公元前五世纪成为主要的政制形式,就是人民大众来统治。
民主政制发展到一个极端以后就是僭主政制。由于民主政制的混乱有一个人乘乱取胜,成了统治者,这是他在第八卷主要分析的一个政体的变化,都是在他那个时代语境中来讲的。
柏拉图认为有五种政治体制就有五种个人的灵魂。与贵族政制和王政相对应的,这样一个个人的灵魂一定是善的,是正义的。其他几种政制那就是比较差的,依次是荣誉政制、寡头政制、民主政制、僭主政制。
这些政制对应的灵魂,是什么样的?荣誉政制对应的个人灵魂就是好胜,争强好胜,什么都要求得胜利,尤其是战争追求荣誉;寡头政制最大的特点就是财富,城邦所有的追求目标都是财富发财赚钱,寡头制对应的灵魂,无论是王者的灵魂还是人民的灵魂全都是爱财;民主政制对应的灵魂是多样性,充满了无拘无束;僭主政制对应的灵魂,完全被爱欲所主宰。刚才我介绍了,人的灵魂分三个部分:理性、激情和欲望。爱欲就是人的灵魂的最低的那部分,所以爱欲完全不受控制,理性起不了任何作用,激情完全倒向了爱欲,所以这个人非常疯狂,而且超过了伦理的界限。
根据他的观点,以此来划分一个幸福的次序和美德的次序:王政型的最幸福,接下来就是荣誉型、寡头型、民主型和僭主型。苏格拉底话锋一转,接着谈到了三种爱:理性应该爱学习和爱智慧,激情就爱胜利和爱荣誉,欲望部分爱钱财爱利,灵魂的三部分对应了三种爱。因此,他将人分为三种类型,一个爱智者,或者叫哲学家,还有爱胜利者,爱利者,三种爱。
这三种爱指向三种快乐,爱智慧、爱荣誉和爱钱财。那么谁最快乐呢?色拉叙马霍斯不是说过,“不正义的人好过正义的人”吗?苏格拉底、柏拉图不同意。在他们看来,这三种人里,哲人最快乐,因为他可以看见事物的实在。而且他说除了哲学家之外,别的任何人都不能得到。我们看到美的事物、美少女,常常会感叹,但是美是什么?我不知道。苏格拉底探讨的就是这样一个问题,他称之为事物的实在,简单说事物的本质。如果要搞清楚问题,那就要看到事物的本身,这个叫哲学,这个快乐是最快乐的。哲人凭什么获得这个快乐?知识和经验、推理。
苏格拉底认为,哲人之所以快乐因为看到事物的本质,那个事物的本身最高的东西,是我们所看不见的东西,这种人是最快乐的。
用海伦幻影比喻快乐的幻影他还认为,除了有智慧的人,其他任何人的快乐都不是真实的、纯净的,而只是快乐的一种影像。这是很颠覆我们的常识。如果苏格拉底还生活在这个时代,比如说看到一个富翁或者说一个家有十套房产的人,他觉得你拥有快乐的幻影,十套房子算什么,十个幻影而已。我们常人所得到的东西,在他看来都是幻影,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浮云。
由此他也跟他的学生进一步进行对话,人们对快乐不懂,平常的人甚至没搞懂快乐和痛苦怎么区分。一个人很痛苦,他痛苦的终止就是快乐。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你被人家打了一拳,当时很疼,然后慢慢地不痛了,你觉得终于不疼了,快乐。苏格拉底说这不叫快乐,这叫痛苦的终止,它只是平静而已,不是快乐。
还有什么叫痛苦?比如说小孩喜欢吃雪糕,吃得很快乐,结果他妈妈不给他吃了,他很痛苦。苏格拉底说这不叫痛苦,这叫快乐的终止,它也是平静。在苏格拉底看来,世俗生活的人根本不懂什么叫快乐,他终日在痛苦和平静来回地忙碌。人们日常生活中得到的痛苦也好、快乐也好,其实处在下面和中间,永远没有触及最顶端的快乐。人们在日常生活里面所获得一切的快乐,只不过是满足身体的欲望,追逐的快乐都是快乐的影像,都不是真实的快乐。
苏格拉底还提到了海伦的典故。特洛伊战争怎么爆发的?在一般历史教科书里面都会提到海伦。海伦是绝世美女,有神一般的美貌,她的丈夫是斯巴达的王。有一次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带了一个商队来斯巴达做生意,看到了海伦特别漂亮,就把她拐走了,特洛伊战争是这样爆发的。
苏格拉底说,普通人追求的快乐,只不过就是像在特洛伊为了海伦幻影而战,不是真实,都是幻影。他用海伦幻影比喻快乐的幻影,主要是说明如果爱利和爱胜的欲望遵循知识的引导,只选择和追求智慧所指向的快乐,那么它们就能得到最真的快乐。无非就是告诫芸芸众生要压抑或者平息追求金钱、追求荣誉,转向对智慧的热爱,你才可能找到最真实的快乐。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个追求海伦的真相就如同哲学家对智慧的追求,对事物的实在或者本质的追求。
其实海伦幻影只是我们芸芸众生所能见到的一些实在,恰恰是我们能把握的一个时代可见的东西,那个叫幻想幻影,海伦的真实象征着对哲学实在的一种追求,我认为这个最快乐。
本文根据南都公众论坛嘉宾演讲整理,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