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南方日报】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冯达文:现代人讲求理性的同时不应缺失信仰

稿件来源:南方日报 2016年12月23日 A11版 作者:南方日报见习记者 陈芳庭 南方日报记者 刘晓蕙 编辑:彭楚裔 发布日期:2016-12-23 阅读量:

“几十年前,作为一个农村的穷孩子,不去选择一些脚踏实地的行当,而以当时少有闻及、即便闻及也被认作故弄玄虚的哲学作为终身事业,现在想来也不免有唏嘘之叹!”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山大学禅宗与中国文化研究院院长冯达文在他古稀之年结集出版的《我们那一代人的梦与真》书中这样写道。

潜心研究中国哲学数十年,这位儒雅平和的学者近日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把人生格言“以平常心做人,以真常心做事”送给年轻人。“以平常心做人”,是指的对个人的名利得失看得淡薄一些,这是道、禅两家所提倡的;“以真常心做事”,则指对自己承担的事情要认真负责,尽心尽力,这是儒家所开示的。这其实就是说,要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一本《大众哲学》掀开了哲学人生冬日暖阳,照在中山大学锡昌堂七楼。75岁的冯达文整理了一下桌面上的书,慈祥地笑了:“阳光好,还是拉上窗帘,可别把书晒坏了。”说起冯教授和哲学的渊源,就是从一本书开始的。50多年前,在广东罗定中学读书的冯达文成绩优异,是个“乖学生”,得到了学校图书管理员的特殊优待——可以随意进入藏书库看书。有一次,图书管理员特意给他介绍了一本艾思奇写的《大众哲学》。这本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通俗读物,为这个好奇的学生打开了新的视野。

1960年高中毕业,“留苏预备生”计划因中苏关系恶化而落空,冯达文于是选择入读中山大学哲学系,进入了“知识的森林”。哲学就这样意外却又仿佛命中注定似的,和他的一辈子连结在一起。1965年大学毕业,冯达文留在中大哲学教研室准备做一名教哲学原理的老师。

在尔后下放到“五七干校”的时日里,他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利用闲暇时间阅读了司马迁的《史记》、范文澜的《中国通史》、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杨宽的《战国史》,为日后的中国哲学史研究打下基础。

“文革”结束后,冯达文真正进入中国哲学研究领域,当时已是36岁了。中国哲学经典浩如烟海,他不得不广泛涉猎先秦哲学、宋明儒家乃至佛学、道教诸多论着,一方面致力于揭示各家各派在逻辑理路开展上的差别与联系,另一方面又着意于呈现各种不同理路开启的价值信念、精神追求及其现代意义。

冯达文这样形容自己走过的岁月:青年时代是由理想主义支配的年代,那是“无我”的;中年时代是由现实主义支配的年代,也是“无我”的。来到六十岁后,偏爱道家清净自然生活的他“终于可以看点自己想看的书,写点自己想写的东西”!但其实我们看到的是,他现在仍然忙在本科生与研究生教学的第一线上。

应在讲求理性同时又不缺失信仰哲学和现实,总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这距离也让哲学一直透显著一种独特的魅力。

常有人问冯达文,“哲学何用”?他将“哲学之用”总结为两个方面——方法论的指引和价值观的寄托。哲学使人们可以在更大的时空领域里思考局部的现实问题,为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不同的思路和不同的价值选择。

学兼儒佛道,如何看待三家异同?冯教授说:“三家的理路和人生导向颇有差别,但不管选择哪一家,都要注意对工具性、功利性追求的超越,要有人生的终极关怀。”在他看来,儒家注重入世担当与献身精神,对青年学子的教育成长也许更有意义。但人生难免会碰到挫折与困扰,这时就需要道家精神,让自己得到精神的放松与心灵的自由。他也很欣赏佛家对现世功利的批判精神,能帮助人成就大悲大爱。三家并不矛盾,古代许多士大夫就将入世的社会关怀和出世的精神追求结合得很好。

他说,现在人们面对的是一个经济指数飙升非常迅速,同时亦是非常工具化与功利化的世界。现代人应该在讲求理性的同时不缺失信仰。中国人素有在理性与信仰之间保持平衡的传统,由这种平衡塑造的中国人温情、平静、包容的心理性格,或许更合乎现代社会的要求。

要守护与弘扬中国文化的精神价值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对此,冯达文深有体会。他感慨地说,中华文明为早熟的文明,中国哲学对人生与社会的思考亦独具特色,但近代以来由于受到西学的挤压,中国哲学在世界的话语权太少了。如何能让中国古典思想既保留中国特色和气派,又能够很好地和世界哲学相互对话、相互吸纳?这是他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2004年,他和武汉大学郭齐勇教授合作主编的《新编中国哲学史》(上下册)和他个人撰写的《中国古典哲学略述》《道家哲学略述》等着作,都注意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开出了新的视觉与新的论域,被海内外许多高校用作教材和参考书。但他还觉得,今后应该进一步拓展学术视野。

“从哲学角度来看,西方往往强调个人权利,弱化了回归社群的责任意识。而近代流行的政治自由主义,更容易引发人与人、族群与族群之间的利益争夺和冲突。如何回归社群、回归自然,将成为本世纪的中心话题。孔孟儒学致力于开启由社群生活培植起来的情感,激励人们回归社群,老庄道家通过反省过分的功利追求带来的破坏,引领人们回归自然,这些优秀的传统都值得挖掘和弘扬。”冯达文认为,中国哲学丰富的思想资源,不仅能为中国人提供很好的价值指引,也能为人类的发展作出贡献。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作为大学教师,不仅应有很好的学养,而且还要有很好的教养。冯达文对当今“师德教育”的缺失感到忧虑。他认为,加强师德的熏陶,让教师对学校有归属感,有责任心,避免过分的市场化、商品化,学校才能培养出优秀人才。学生则要有理想熏陶,才能成为对家庭、民族、国家与人类有担当的人,世界才会有美好的未来。

■大家荐书

《国史大纲》《中国哲学史》到冯教授的工作室时,他沏了一壶茶,说“待会聊天时可以喝喝茶。”而在近两小时不急不缓、如沐春风的讲述里,冯教授讲得用心,记者听得也入了神。茶凉了,却忘了喝,颇有几分庄子“得鱼忘筌”的意味。

他给南方日报的读者推荐了两本好书。一是钱穆先生写的《国史大纲》,他说,这本书没有局限于客观式描述,在历史的叙述中透露一种人文关怀。另一本则是冯友兰先生着的《中国哲学史(上下册)》,其借鉴西方哲学来讨论中国哲学的变迁,可以让读者打开更宽阔的视野。

原文链接: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6-12/23/content_7607954.htm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