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广州将致力于建设三中心一体系——航运中心、物流中心、贸易中心、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同时建设国际航运枢纽、国际航空枢纽、国际科技创新枢纽。日前,由广州市社科联、暨南大学、南方日报联合主办的广州新观察召开第十六期学术圆桌会议,以“集聚·枢纽·服务——广州与全球资源配置中心”为主题,共同探讨广州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如何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资源配置中心。
与会专家认为,广州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是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实现国家对广州的定位目标,适应全球城市发展新趋势,传承广州城市发展脉络,巩固提升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地位的重大战略决策。打造枢纽型网络城市,广州应实现全球资源配置从而成为资源配置中心。资源配置中心是综合能力,不是某个要素的配置,是综合实力的表现,更能提升枢纽网络城市功能。
全球资源配置中心城市应具有六种力
信息时代,城市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型。重要的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力、影响力已经突破传统空间地域的限制,以前城市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集聚,现在通过网络,完全可以将地球上的空间距离抵消,地球村正成为趋势。
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原副校长董小麟看来,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世界城市变化主要体现在,简单的城市规模实力等级的划分转向了城市网络体系的视角,受制地理空间相连的城市群的思考转向网络所带来的空间距离的再思考。“城市网络体系中,能不能发挥得好,关键取决于各个节点,重要的节点就是枢纽型网络城市,广州应该成为这样的一个城市,成为全球网络体系中的节点、枢纽型网络城市。但枢纽型网络城市必须具有强大的资源配置功能”。
对此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毛艳华教授也有同感。他说,城市其实就是资源配置中心,广州现在要朝向全球资源配置中心转化,很有挑战性。“枢纽型网络城市转变到全球资源配置中心城市,是很大的功能提升。”
他认为,在过去三十年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分工不断深化过程中,尤其是信息技术应用与数字经济出现后,纽约、伦敦、巴黎等全球城市逐渐成为全球资源配置中心。“尤其是互联网和数字经济的出现,降低了资源配置流动的成本。在全球化条件下,反而城市在全球资源配置中的位置越来越明显,因为很多资源要聚集,交流运输的成本降低了,聚集更有优势了。”
董小麟教授认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资源配置中心城市,应当具有六种力:以经济实力为核心的综合实力;以科技和制度创新为重点的创新力;在全球城市网络体系中的联系度体现的覆盖力;以总部经济与高端资源会聚的集聚力;以对内统筹各种力量、对外获取话语权体现的驾驭力;维护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友好的可持续力。”
董小麟说,上海这方面做得比较早。目前上海官方提到的整个城市的设计是,上海至2040年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
复旦大学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周伟林教授表示,不管是珠三角、长三角,都是亿量级的人口规模和市场。亿量级是什么概念?全球只有10个国家超过1亿人口,1亿人口以上的国家都是大经济体。广东省一个省就有一亿人口了,像这样的市场是不容小看的。所以作为省会城市的广州实现全球资源配置有的是机遇。
配置全球资源要吸引跨国公司落户
纵观世界,有全球影响力的城市几乎都是资源配置中心。董小麟认为,企业是市场最重要的行为主体,而全球资源配置首先是市场行为,其市场行为主体源于跨国公司。
确实,从全世界的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国际资源配置的市场主体、企业主体是高度集中在少数的国际一线或者是二线城市。根据2013年麦肯锡的报告,全球前20个最大城市拥有全球跨国公司总部的34%,拥有跨国公司全球收益的47%。东京、纽约和伦敦是全球公认的顶级资源配置城市。
董小麟表示,实现全球资源配置的共性经验主要是,在产业结构上,实行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双引擎驱动,金融业领先优势突出;在要素集聚上,强化总部经济布局,注重人才集聚、创新园区和创意文化;在支撑条件下,构建一流营商环境,便捷高效的交通枢纽,优良的生态与社会环境即营商环境。
“我国的香港和新加坡,他们的营商环境在国际上长期名列前茅,所以可以吸引比较多的跨国公司总部。在城市治理上,强化科学的城市规划引领,强化城市参与高端国际交流对话的能力。” 董小麟说。
他进一步分析,这是因为跨国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要选择自己的落脚点,特别是总部的落脚点,选择在哪些城市就要考虑这些城市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环境优势等,慢慢拥有较多跨国公司特别是总部的这些城市,就成为了帮助跨国公司开拓全球市场、配置全球资源的一个载体。“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国际中心城市、世界城市或者全球城市。”
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汪一洋认为,提升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水平,对于打造配置资源的中心更重要,广州审批制度改革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办一个企业耗时太长,跨国公司一看就害怕”。
“广州过去市场化程度非常高,也吸引了很多周边省市来广州创业和落户,要建全球化的资源配置中心,还要将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进一步的完善。”汪一洋表示。
提升资源集聚力要提升金融发展水平
周伟林眼中,广州是一个很适宜人生存、生活、宜居的城市。广州一直是中国第一大港,明清两代中国唯一的对外贸易大港,是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上最重要的港口,有“千年商都”之称。“广州人是很会抓机遇配置资源的。上海开埠后,广州人大量移居上海,广州人创办的先施公司(现上海时装商厦)、永安公司(华联商厦)、新新公司(上海市第一食品商店)与大新公司(上海第一百货商店)在上世纪初是上海赫赫有名的‘四大百货’公司。”
他认为,2010年至2015年,广州五次被福布斯评为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第一位。跨境电子商务规模居全国第一。目前,广州已建立起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已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整体赶上了信息化、数字化、共享经济的时代。改革开放之初,广州多层次的产业结构既和欧美互补,现在和发展中国家对接,广州是最靠近南海实力最强的城市。
他认为广州应利用历史上与东南亚国家良好的关系,将“一带一路”、东盟的文章做出来了,在这个基础上再发展,广州就会在世界资源配置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汪一洋认为,考虑资源集聚能力,广州和北京上海相比,还是有差距,和国际大城市相比,差距就更大了。广州首先要提升在国内集聚资源的能力,来巩固国家中心城市地位,在国家中心城市这个位置坐稳了再与国际大都市看齐。其次,配置资源不能没有金融,提升资源集聚力也要注意提升金融发展水平。
毛艳华认为,近年来广州打造“国际航运、国际航空和国际科技创新”三大枢纽,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的架构初步显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背景下,从战略高度认识加速推进广州城市功能向全球资源配置中心转变的重大意义。广州完全有条件发挥好背靠泛珠三角、辐射东南亚和对接“一带一路”的区位优势,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资源配置中心。
■ 建言
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毛艳华:广州应推动城市 资本资源结构优化
广州应该推动城市资本资源的结构优化,打造平台经济,实现平台协同整合优势。加快会展业信息化进程,促进对外贸易的转型升级,完善基础物流网络设施建设,创新发展物流技术,强化物流资源配置力,建设具有影响力的全球期货资源配置中心。
在资本要素方面,要从集聚本土资源到放眼全球资源;航运(航空)要素方面,要从做大产业规模到力争国际话语权;国际贸易要素方面,从开放到高水平的合作共赢;创新要素方面,要从被动吸引到主动创造;信息要素方面,要从单一发展到产业融合;文化要素方面,要从传统文化到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参与全球治理方面,要从被动跟随到主动参与,通过动能转换影响全球资源配置。
原文链接: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6-12/14/content_76051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