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正逐渐向创新驱动型转化。受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驱动,内地开放力度加大,与港澳的交流合作亦不断增强。在「一带一路」及自贸区建设的政策推动下,粤港澳合作迎来黄金时期。《2016年粤港澳学术研讨会》昨日于香港举行,当中不少专家学者均提到,粤港两地应共同打造创新科技产业链,而粤港澳大湾区概念将成为新的合作空间。
如何深化粤港澳合作、创新合作机制、推动深度融合,一直是三地共同关注的议题。今次研讨会主题为「创新发展与粤港澳合作新机遇」,由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澳门基金会及澳门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主办,旨在为粤港澳学者提供交流思辨研讨平台,利用「新常态」下的发展机遇,创造新的发展模式,实现三地互利共赢。逾50位专家学者荟萃,共同探讨新形势下的三地合作新机遇,中联办研究部部长曾健及副巡视员叶莉萍亦作为嘉宾出席。
近年来,广东省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备,且形成了高科技产业集群。随着广东产业结构及要素的比较优势发生改变,传统的粤港合作模式逐渐失去了活力。中银香港经济研究处主管谢国梁认为,粤港合作亟待深化和转型,两地应共同打造创新科技产业链,并进行全方位对接。
港营商环境仍具优势
粤主制造、港主金融是曾经的粤港合作模式,但随着自贸区的发展,广东正成为新的金融及高端生产者服务平台,两地合作面临由「产业基地对平台」到「平台对平台」的转变。谢国梁称,平台与平台之间的成功合作,有赖于在体制机制、市场、产业链及人才等方面全方位对接,在政策配合上,亦对政府间紧密合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部分内地学者不看好香港经济,谢国梁称这是对香港的误解。他表示,根据瑞士洛桑管理学院发布的《2016年世界竞争力年报》,香港仍是全球竞争力最强的城市。报告显示,香港作为国际银行及金融中心,拥有良好的营商环境,且鼓励创新、奉行低税率及简单税制,亦无资本流动限制,加上在「一国两制」环境下具有法制优势,是国际化企业营运的重要平台。
谢国梁指出, 「深港通」开通后,港深两地股市市值合共达65890亿美元(以2016年9月底收市价计算),规模仅次于纽约。贸易航运方面,2015年深圳、广州及香港的集装箱输送总量达6186.8万箱,是全球规模最大、最为繁忙的集装箱运输港湾。他相信,香港与珠三角地区强强联合,有实力成为全球最大的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及主要的高科技创新产业基地,看好两地合作前景。
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兼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毛艳华则表示,深化粤港澳合作是国家战略,而「一带一路」为粤港澳合作提供了新动力。他指,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和离岸投融资平台:澳门是中国与葡语国家经贸合作平台;广东GDP和对外贸易均突破一万亿美元,而粤港澳大湾区可望成为世界级海港群和空港群。
「一带一路」中心优势明显
毛艳华表示,共建「一带一路」是以中国「走出去」为鲜明特征的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过程。以中国「走出去」和相应的自由贸易区网络构建为特征的「一带一路」建设,也将重塑港澳与内地的经贸关系。他指,在CEPA框架下深化落实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加强粤港澳三地在金融、旅游、法律、会计、规划、建筑等专业服务领域,提高港澳专业服务机构和人才进入广东的便利性,能够为中国推进双边和多边领域的服务贸易自由化提供经验借鉴。
他续称,从全国范围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对接「一带一路」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他指,无论从硬件还是软件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具备了承担「一带一路」国际运营中心功能角色,因此粤港澳三地要从构建合作新空间的角度,加快探索粤港澳大湾区的概念框架,参照国际上一些著名湾区经济的发展模式和路径来统筹规划布局,加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更好地谋划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搭建好支撑「一带一路」的合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