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侨报网】中山像是帮助人们了解孙中山的一种方式

稿件来源:侨报网 作者:侨报特约记者白洋、杨柳 编辑:卢旖维 发布日期:2016-11-14 阅读量:

(侨报特约记者白洋、杨柳广州报道)提到中山像,很多人都会想到日本人梅屋庄吉在1929年后赠送给中国的4尊铜像。而要问到全球一共有多少中山像,他们都有什么样的特点,恐怕就没人能完全说清楚了。如果一定要找一人来试着回答这个问题,广州中山大学孙中山纪念馆前馆长余齐昭无疑是最理想的人选之一。

余齐昭是广东梅县人,1961年毕业于中山大学。1985年,其所撰写的一篇关于孙中山铜像的文章让她正式开始对孙中山的研究。而在其1999年出版的《孙中山文史图版考释》中,她专门辟出一章,对当时她所能接触到的全球中山像进行了系统的梳理。

“铜像是帮助人们了解孙中山的一种方式。”在回答为什么人们树立这么多孙中山的塑像时,余齐昭如是说。

全球中山像数量料超200座

“我1999年统计的数字是全球共有72座中山像,遍布日美欧等国。等孙穗芳的树铜像计划完成,全球的中山像数量料超200座。”余齐昭说。

孙穗芳是孙中山的孙女,大约从2011年开始,她发起了在全球范围内为自己的祖父树立铜像的计划。起初,她设立的目标是100座,目前,该计划已调整至250座。

对于自己心目中最有特点的中山像,余齐昭如数家珍。“冯玉祥1929年在开封树立的铜像最早;广西的中山像最大,有几十米高,几十公里外都可以看到;最小的铜像在高雄;中大医学院的塑像是唯一留着长辫子的,因为孙中山在那里读医科时清朝还在;梅屋庄吉的4个铜像则最有名。”

针对梅屋庄吉的铜像,余齐昭分析,它们之所以如此有名,主要是由于梅屋庄吉的国际友人身份、当时捐献铜像的人比较少以及4个铜像所放位置特殊所造成的,“当时南京是中华民国的首都,广东则是孙中山革命的策源地,把铜像放在这些地方,当时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梅屋铜像在中大曾遇坎坷

在梅屋庄吉捐献的4个铜像中,或许要以其1933年捐给广州中山大学的铜像最为坎坷。

1954年,因广州市中山纪念堂的孙中山铜像基座始终没有合适的铜像安置,中大的铜像就被广州市政府借去安置在那里,直到1958年9月,铜像才回到中大校区。

文革期间,正居住在中大的余齐昭则亲眼见证了铜像险些遭到破坏的全过程。

1967年,文革的一些造反派聚集在中大的中山像前,以孙中山属于资产阶级等理由要把铜像推倒,“当时造反派已经把绳索套到中山像的脖子上了,要是用力一拉,恐怕中山像会从中折断。”余齐昭说,幸好一些要保护中山像的一些中大师生也聚集在铜像前和他们辩论,“双方一直辩论了好几天,绳子就一直套在中山像的脖子上。”

最后,保护中山像的师生找到一篇毛泽东纪念孙中山的文章,并把文章放大抄录到中大的小礼堂前面。“文章说孙中山有他的功绩,虽然也有不足,但后人不可以用这些去苛求。看到这篇文章,造反派们就不敢再争执了,铜像由此才保存了下来。”余齐昭说,这也是中大校园内最让人津津乐道的一件事。

见证首个孙中山戎装像诞生

2010年,广州大元帅府纪念馆计划在馆前的广场树立一座孙中山像,余齐昭也作为研究孙中山的专家出席了前期筹备会议。但在是否树立戎装像这一点上,参会的专家却发生了分歧。

“有专家提出,大部分的历史建筑都面朝南方,但大元帅府是面向北方的,如果树立戎装像,让孙中山再带着剑,是不是有杀向北京的意思。不过最后,树戎装像的观点还是得到了大多数的支持,毕竟孙中山在大元帅府时期就留下了一张戎装相片,而且他成立大元帅府的本意就是要北伐。”余齐昭说。

2011年,在辛亥百年之际,孙中山戎装像正式亮相大元帅府前广场,该像也成为全球首个孙中山的戎装塑像。

研究了世界上这么多的中山像,还参与了一些中山像的树立,余齐昭心中却对所有的像都一视同仁,“所有的像我都喜欢。”她说,孙中山像虽然面貌都差不多,让人一看就是孙中山的,但他们的高矮、面对的方向、正面和侧面都有很大不同,就像一棵树长出树叶,看着好像一样,其实每一片都是独一无二的。

对于中山像的意义,余齐昭认为,塑像重要性在于它能增进人们对孙中山个人和他事业的了解。“尤其在早期,中国人的文化水平不高,也不清楚孙中山是什么样的人。但有了塑像,引起了他们的好奇,他们就会去向别人了解孙中山一生的事迹以及他为中国做出的贡献。”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