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山西襄汾的陶寺遗址推定为传说时代的古帝王唐尧的都城,观象台遗迹是其中一项重要的证据。这是一个背倚中期城址南城墙而建的一个大半圆形建筑,总面积约1740平方米。建筑的整体由环形路基、夯土台基、生土台芯组成。环形路基位于最外侧,环绕夯土台基,东西两端与城墙相连接。夯土台基东西直径40米、南北弦高29米,面积约1000平方米。台基有三层构成,第一层台基位于台基正东,由9个夯土小版块错缝砌成,弧长31米、宽3.2~3.5米、深1~3米,南北两端接在第二层台基上。第二层台基是台基的主体,呈半环状,弧长68米、宽5~8米、深6~6.5米,东西两端与城墙相连接。该层台基的南部有一梯形遗迹,是有4个夯土板块以及和4个柱墩构成,上有4个柱洞。改成台基的东北内侧还有1个红花土夯土板块,中有一道沟槽,将版分为南北两小块。第三层台基为附加在台芯东南缘的月牙形遗迹,弧长30米、宽3.5米、深2.3~4米,包括夯土护墙基础和夯土柱缝基础两部分。外侧的夯土护墙基础由17块长方形黄土板块组成,内侧的夯土柱缝基础是以长弧形夯土基础,其上挖出10道槽缝,槽缝将夯土条分割为11个长方形夯土块。黄生土台芯位于第三层台基内侧至城墙处,半圆形,直径约28米、弦高21米。黄生土台芯中部偏西有一观测点基础,是由圆形基坑和三同心圆夯土遗迹组成,台芯外侧的弧形台基上的柱缝中线都汇集在观测点的圆心上。
这一大型的半圆形夯土建筑基址是中国考古学的首次发现,其建筑规模远远超出一般的民居建筑,其建筑形制也与以往发现的宫殿基址不同,到过现场考察的各学科专家一致认为,这是一处用于观测日出确定季节兼举行宗教仪式的“观象台”。这一认识如果成立,那么陶寺观象台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观象台——约公元前2100年,它不仅比北京建国门明代观星台和河南登封元代测景台早近三千年,还比中美洲的玛雅天文台遗址早千年,甚至比英国索尔兹伯里平原上的史前巨石阵观象台还要早。
陶寺观象台的观象功能主要是由生土台芯上的观测点和第三层台基上的10个柱间缝、第二层台基北端的2个柱间缝构成的。观测者直立于观测点核心圆上,透过柱与柱之间的缝隙观测正东方向的塔儿山山顶的日出,并以此来确定当时的节气或历法中某些特定的日子。2003年~2005年的实际观测发现,12月22日冬至时,第2条狭缝中能看到日出景象;6月21日夏至时,第12条狭缝能看到日出;在春分和秋分前后的3月28日和9月14日,第7条狭缝中能看到塔儿山东南峰顶的日出。因此,陶寺观象台具有观测和确定一年四季的功能。冬至与夏至之间有10个土柱,象征10个节气,再从夏至到冬至完成一回归年,计有20个节气。由于太阳在夏至和春秋分时节,位移速度不一,经过每一土柱的日期也不相同。因此,以此确定的20节气各自的时间长短并不一致,与今日使用的24节气就相差得更多了。尽管如此,每一缝隙看到日出的日子与当地特定的农时相联系,如第6道缝备耕,第8道缝春播大麦,第10道缝种春谷,第11道缝种水稻,第12道缝种黍等。
今天说到天文学,人们都会将其视作高大上的学科。其实,天文学是人类最古老的科学。人类生活、生产与自然息息相关,种植农业出现后,掌握农时适时播种是决定作物丰歉的关键。中国作为以农业立国的文明古国,《尚书·尧典》就有这样的记载:(尧)“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意思是说:帝尧于是命令羲和谨慎地顺应上天,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把推算总结出的历法知识告诉人民,以安排农事,方便耕作。“观象授时”是传说时代古帝王的重要政务,委派官员在观象台观测天象,确定农时和祭日,并颁告给臣民,什么时候春天来临,什么时候春播五谷,什么时候祭祀天地。在传说时代古帝王甚至还把历法作为禅让的遗嘱,《论语·尧曰》记载:“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意思是说:啧啧,你这位舜!上天日月星辰的运行之法已传授给你,你要很好地保有。你要知道如果天下饥荒,你的王位也就终止了。
(许永杰,1977年考入吉林大学考古专业。先后在甘肃省博物馆、吉林大学考古学系、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工作。现为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南中国海考古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