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羊城晚报】纯美至真的追求

稿件来源:羊城晚报2016-09-25第A11版 作者:陈希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6-09-26 阅读量:

李玉龙的《平凡亦可》分为自由体新诗、现代歌词、旧体诗词三卷,纯美至真,意蕴深远,别出心裁。我与作者素昧平生,但爱诗者心有灵犀,超越时空,以诗会友,传情达意,是一种风雅。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乐融融。

当下中国,市场经济大潮汹涌,日新月异,天翻地覆,万象更新,但所处正如狄更斯《双城记》开篇所言——“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物质财富急剧增长,而精神境界迅速滑坡走向粗鄙化。物欲横流,道德沦丧,信仰崩溃,功利主义压倒一切,实用理性使我们逐渐远离纯美至真和灵动浪漫而置于世俗罗网。

何为诗,诗人何为?李玉龙以诗为笔,郑重宣称:“诗人以美丽的眼睛,美丽的心灵,和美丽的文字,真切感悟世界,引起对美的共鸣”(《诗人》)。《诗人》这首小诗以四“美”一“真”表达了诗人追求纯美至真的心声,可视为作者的诗学观。

李玉龙这种诗学可能受到歌德美学思想的启发。歌德晚年所写的自传取名为“诗与真”,以一种沉稳平和的超然笔调,深切回忆从童年到青年时期的心路历程,是作者穷其一生探索人生真谛的全面总结。我国著名现代诗人梁宗岱受此影响,将自己第一部诗学论著命名“诗与真”。

“追求壮烈,把胸怀敞向宇宙,赤子雄心/甘守平淡,把希望埋在土壤,默默耕耘/生命的光环,未必都需要灿烂,平凡也不失精神,只愿你无愧无悔,活得真纯”(《人生小序》)李玉龙拒绝与时俯仰,随俗起伏,没有被潮流裹挟迷失自我,在浮躁的时代中沉沦意志,而是特立独行,逆风飞扬,风上筑巢,以笔为旗,建构精神之塔。“一个时代,风去过,云也去过”(《英雄本色》),“多想我是风”(《秋夕》);“振臂高呼蓝天,让清风拂去积云”(《又一话题》),李玉龙诗集多次写到“风”这个意象,但化出新意。

捕捉日常生活情景、意象,诉诸生命体验和玄思,在平凡中发现深刻和奥妙,从个别事物生发和抒写普遍情理,这是李玉龙诗歌的审美方式和艺术特质。《咏草》赞美从无所求的小草,始终恪守一个夙愿:“只要活着,就一定活出色彩”;《陨石》抒写追求真切平凡的觉悟:“放弃天堂,投落人间,曾经遨游太空,也曾俦星伴月,而今,身栖黄土,却也那么泰然”,因为“高高在上的虚荣之觉悟,终不如真真切切的平凡”。看似朴素平常的诗句中却蕴藏匠心创意,意象生动独特。诗歌语言晓白,信手拈来并不刻意雕琢,但质朴而不拘谨,散发着纯净的馨香,原生质感强烈,而且诗意盎然,有不同寻常的审美情趣。

诗歌是生命的直接现实。生命的魅力体现于个性——生命本质上是一种差异性存在,差异构成丰富与多元。《平凡亦可》题材广泛,不拘一格,写故乡、写亲情、写童年、写梦想、写迷惘、写孤独……内容丰富,写法多样,“积聚”所有,各呈其美。

爱情是生命中最动人最美丽的乐章。在这本诗集中,爱情篇章最多,仅“歌词”卷题为“爱”的诗歌近20首,譬如《爱到平凡》《爱无言》等。这些爱情诗情真意切,非常感人。但相对而言,我个人偏好抒写孤独、误会、分离、责任、痛苦这些情感内容的诗篇,因为一提爱情,往往会首先想到浪漫、甜美、永恒这些语词和内容,这其实是表浅和片面的爱情,是不周全、不成熟的爱情。海德格尔曾言“生存是在深渊的孤独里”,真实的爱情应该是经历风雨,爱恨交织,苦乐相伴,所谓“情到深处人孤独”。诗集里这样的诗篇,不仅有质地、耐看,而且全面而深刻,“真切感悟世界,引起对美的共鸣”,成为爱情的启示录,生命的赞美诗。

诗歌源于自己内在的、萦绕在字里行间无法解释的东西,我们暂且把它定义为热情。没有热情,也不会有灵感,就什么都没有。我固执地认为,诗歌不是想写就能写出来的,更不是人人都能抒写的。因为诗歌是从心灵深处奔涌出来的真情吟唱。

(作者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链接:http://ep.ycwb.com/epaper/ycwb/html/2016-09/25/content_150222.htm#article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