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外科手术历来被认为是高风险手术。手术刀在人体的神经中枢——大脑当中游走,如果不小心伤及功能区的脑组织,患者极有可能失明、失语、瘫痪甚至死亡。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刘金龙,胆大心细,拥有一双巧手,一次次“冒险”,为过百位帕金森患者在大脑中准确找到生理位置,植入电极,且无一严重并发症。他还曾单腿站立四个多小时,为新疆患者手术,被称为“拼命金刀”。
妙手巧医为病人省20余万
众所周知,帕金森病无法根治,当前有效改善患者症状的手段之一是DBS手术。这需要在患者大脑内准确找到特定的神经核团,植入电极,从而对患者行为进行控制。
60岁的患者冉阿姨深受帕金森症困扰长达10年,2015年底接受了脑深部电刺激植入手术(简称“DBS手术”)。因为在家的一次不恰当消毒,冉阿姨的头皮出现了感染,已植入头皮的电极可能被腐蚀。一般来说,拔除后植入新电极是唯一做法,但这将大大增加患者痛苦。刘金龙评估后做了一个大胆决定:转移电极!虽有一定风险,但在保证病患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刘金龙尝试了一把:第一次转移,成功。
冉阿姨出院后,刘金龙特地嘱咐她的女儿每天拍下伤口情况,发到他的微信上,以便他跟进伤口愈合情况。一天,刘金龙通过照片察觉到患者头皮鼓起了小包,便立刻要求检查伤口,并根据情况为患者二度转移电极。不久后,刘金龙第四次为冉阿姨进行手术,把头皮中的电极跟心脏起搏器顺利相连,既为病人避免了再次植入电极的痛苦,也减少了20多万元的费用。
单足4小时为新疆病人手术
2014年,刘金龙作为广东省第7批援疆医疗队队员出发奔赴新疆喀什。在一年半的时间里,他在有限的手术条件下,共开展了150多台手术,其中10多例是“南疆首例”的高难度脑科手术。
最让当地老百姓印象深刻的是刘金龙拄着拐杖上手术台的故事。一次左小腿肌肉不慎拉伤后,刘金龙被骨科医生要求休息两周。但第二天有脑膜瘤手术,刘金龙就拄着拐杖,出现在手术室。6小时后,刘金龙走下手术台,小腿肿了一圈。
随后不久,又有一场垂体瘤手术,刘金龙用单足站完了4个多小时,连正常的右腿都已颤抖。喀地一院院长邹小广对刘金龙的评价是:“了不起的‘拼命金刀’!”
刘金龙的日程表上排满了教学、手术、科研任务,患者总是他最优先的安排。他有一句话总会反复叮嘱出院的患者:“如果伤口有任何问题,第一时间来病房找我。”
原文链接: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6-09/12/content_75817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