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深圳特区报】多维度共议建设规划 开放式设计促招标创新

稿件来源:深圳特区报2016-09-01第A6、A9版 作者:深圳特区报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6-09-01 阅读量:

为贯彻国家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部署,推动深圳市实现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建设目标,市政府与中山大学决定,按照世界一流大学标准,在深圳合作新建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昨日,由深圳市建筑工务署组织的中山大学·深圳建设项目总体规划和一期工程建筑设计(Ⅰ、Ⅱ、Ⅲ 标)集群研究工作坊评审会在中山大学南校区怀士堂召开。来自深圳市建筑工务署、市规土委、中山大学、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规划建筑行业的知名专家学者、设计师等共聚一堂,为中山大学·深圳建设项目总体规划和一期工程建筑设计出谋划策。

项目设计招标面向全球征集

中山大学·深圳建设项目作为深圳引进高等学府落户的重要建设工程项目之一,有利于加快深圳开放式、国际化高等教育体系建设,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也有利于中山大学尽早实现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目标。

据了解,中山大学深圳校区选址光明新区公常路以北,用地面积321.15公顷,一期用地约150.82公顷,校园总建筑面积约220万平方米,分两期建设,一期建设约120万平方米,二期建设约100万平方米。一期建设的范围为新陂头河(含新陂头河景观建设)以南、公常路以北的猪公山及周边区域,主要规划建设满足“医、工、理、文”四大学科群办学基本条件的基础设施。

自2016年8月1日,项目设计招标面向全球公开征集设计机构参与投标,受到业界广泛关注。截至8月11日,收到国内外69家机构组成43家联合体报名参加。组织方深圳市建筑工务署8月18日组织光明基地现场踏勘活动,并于次日在中山大学南校区组织工作坊启动会及需求交流会,为设计师充分了解基地、校园背景文化和业主需求做准备。8月31日组织的概念设计方案评审会,为集群研究工作坊的第二个环节。据悉,本次工作坊三个标段提交的概念性设计成果主要包括校园总体规划概念图、医学组团、生活组团等内容,各参与设计单位提交的作品精彩纷呈。

引入新概念打造开放交流平台

据市建筑工务署介绍,本次一期建设设计招标分为三个标段,并通过设计工作坊的形式进行设计研究及入围单位筛选。值得一提的是,工作坊是工务署近年开展开放式设计研究、在设计招标模式上的一种创新。区别于以往的招标形式,工作坊将项目规划设计研究工作提前,通过设计师与使用方之间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头脑风暴,让设计师更充分了解使用方的需求,为设计招标和今后规划设计探索最佳的方向。

此前,市建筑工务署此前已将工作坊概念运用到消防站项目、《乐筑城堡:幼儿园空间多样性及共性研究课题》、《深圳中学(泥岗校区)“未来学校”规划设计研究》等市政公共工程前期工作管理中。其形式是组织项目的使用主体、地方政府、设计师、业界专家及建设方共同参与讨论,统筹各方需求,完善设计任务书,让设计师及使用主体从最开始即参与到设计的环节中,以此确保最终的方案能更贴合使用方的需求。

而本次设计招标通过工作坊平台进行资格预审,也得到中山大学校方及业界的认可。中大积极组织师生充分参与设计方案入围评审,力争使方案真正满足校园的最终使用主体——学校师生的需求。市建筑工务署表示,此次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建设引入工作坊的目的首先在于为使用方、建设方、设计方三方搭建一个开放交流平台,让设计团队了解中山大学的校园文化及使用主体的需求,明确新校园规划设计方;其次是明确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建设项目各标段的具体招标内容,遴选各标段建筑方案设计的入围单位。

在标段划分中,Ⅰ标段包括但不限于编制中山大学·深圳新建校区总体规划(一期达到修建性详细规划深度;二期为概念性规划)、一期总图设计、建筑面积约47万平方米的建筑单体设计及单体覆盖的所有配套设施,一期所有室外工程设计等;Ⅱ标段包括但不限于建筑面积约47万平方米的建筑单体设计及单体覆盖的所有配套设施;Ⅲ标段为工业化标段,包括但不限于建筑面积约26万平方米的学生宿舍及单体覆盖的所有配套设施。

在成果要求方面,Ⅰ标段明确指出设计机构需完成校园概念性总体规划及医学组团概念方案,需另增加一个公建组团或生活组团或其他教学组团等校园局部的设计概念方案(反映学生与老师生活、学习、工作等功能及流线的组织);Ⅱ标段指出设计机构需完成校园概念性总体规划,需另增加一个医科组团或公建组团或生活组团或其他教学组团等校园局部的设计概念方案(反映学生与老师生活、学习、工作等功能及流线的组织);Ⅲ标段则指出设计机构需完成宿舍组团概念设计(含宿舍户型平面),并完成校园概念性总体规划。

校区建设遵循“适度超前”理念

据了解,本次工作坊突出强调公众参与性,发动评审专家、校方代表和学生群体多方智慧,多维度共同参与投票与讨论,邀请了由国际知名学者马清运领衔的7人国内外知名专家评审组,以及由中山大学领导、专家学者、师生代表约300人组成的校方评审组,通过投票分别评选出Ⅰ、Ⅱ、Ⅲ标段各10家入围单位。

评选原则不仅充分尊重中山大学多年积累的校园设计理念,突出中国风格、中山精神、中大文化、现代技术、地域特色、办学特点,同时也遵循深圳“以人为本、功能优先、统筹兼顾、适度超前”的建设理念,每标段各10家入围单位将进入到深圳市建设工程交易服务中心平台进行后续设计投标。

其中,校园规划不仅要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国传统空间组织方式及意象,并具有岭南建筑特色,同时要体现对孙中山先生的纪念、对中山先生精神的诠释,并设置孙中山铜像,须继承和发扬中山大学历史校园(广州康乐校园和石牌旧校园)的建设传统,体现“形神兼备、和而不同”的原则。校园须有完整的空间序列,满足教学需求之外,既有仪式空间,又有休闲空间。

其次,校园建设中要充分运用现代技术,建成低碳校园、生态校园、绿色建筑;在规划时要充分考虑校区所在区域的气候、地理、本土文化、本土植物多样性。单体建筑尤其要注重遮阳、架空等细节;校园景观规划亦须充分体现地域特色。

据市建筑工务署介绍,在建设理念上,校园规划须根据事业发展规划的要求,匹配校区的办学定位和特色。要真正以中山大学学生、教职工的使用需求为本,满足师生的生活学习需求,让每个建筑空间真正好用。在建筑设计方面,应有利于开展教学任务,让学生得到更好地成长。设计不应华而不实,要综合考虑校区各功能设施的规模和布局,以满足构建完备的高水平学科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师资建设队伍和科研平台建设的需求。

同时,该校区建设将遵循深圳适度超前的建设理念,功能布局以学生教师使用为中心,并考虑到智慧校园建设,可持续发展等先进理念。“校园建成后要经久耐用,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一百年后的中山大学深圳校园仍然是城市的名片。”

线上线下展开公众调查

为了解校园直接使用主体的真实需求和对规划建设的意见与建议,提高规划建设方案的人性化和可操作性, 市建筑工务署与中山大学于8月联合开展了一系列公众调查,主要针对中大校园的各直接使用主体,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法,收集了受访者对校园设计、建筑设计及校园体验等方面的意见,为校区规划和设计提出参考意见。

受访者对校园规划最看重的是校园的功能配套,即校园内功能性建筑和设施的全面性,755名(61.9%)受访者将其视为关注焦点;其次是校园内建筑风格(18.4%)和校园功能分区(12.4%)。

绝大多数受访者(1007名)希望将图书馆设计在校园中心位置。对于中大师生而言,图书馆的使用价值远高于其象征性意义,是日常学习不可或缺的功能性建筑,因此其设计应着重考虑使用便捷性,应规划在校园中心位置。为体现大学之精神,可以将校史馆、礼堂等具有重大意义的建筑建设在最高处。

从受访者的反馈情况看,在校园户外景观设计风格上,河流湖泊等水文设施(54.6%)和草地等空旷地带(53.3%)是最受师生青睐的景观设计风格。其次是园林等观赏区域(46.8%)和座椅等休息场所(40.0%),可以设计小范围的园林,并在户外各景观区域设计凉亭、座椅等。

由于中大深圳校区拟采用带有岭南特色的传统建筑风格,因此融合何种岭南元素成为调查焦点。结果显示,最受青睐的元素是牌坊,66.0%的受访者希望在校园中能放置牌坊;凉亭和水景的支持度也较高,分别为42.5%和41.9%;有39.8%的受访者支持在校园中采用青蓝色的装饰基调。

为落实低碳、生态、绿色等可持续的校园设计理念,61.9%的受访者希望在校园建筑中增加太阳能热水,60.2%的受访者希望在建筑的屋顶设置绿化空间。受访者认为,合理的设计绿色建筑可降低能源的消耗,更是对可持续理念潜移默化的宣传。

也有很多受访者希望深圳校区建设注意绿化环保、与自然相融合,提升交通合理性和便捷度,以及提升配套设施。较多受访者希望提升校园内功能性建筑布局的合理性,坚持从以人为本的思想出发,处理好生活区与教学区的关系,并做好教师和教学配套资源。同时,在宿舍、图书馆等建筑功能设计上注重人性化,保证质量。部分受访者希望保持传承中山大学的优良建筑风格和传统,并结合深圳特点,使传统与现代化相结合。

原文链接:http://sztqb.sznews.com/html/2016-09/01/content_3609221.htm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