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南方日报】以更开放姿态绽放“最岭南”

稿件来源:南方日报2016-07-25第A07版 作者:何帆燕 张素圈 盛正挺 编辑:卢旖维 发布日期:2016-07-25 阅读量:

西樵山再出发

22日,全国首个“廿四节气”主题旅游体验项目在南海西樵山启动。23日,粤桂黔“南宁→佛山”旅游专列首发团到达西樵,600位游客乘坐高铁从广西南宁而来,在当地游览美景,体验一把“廿四节气”养生文化。

就在不到一个月前,西樵山首次举办了国际超级马拉松赛事。在“文翰樵山·最岭南”的品牌定位下,通过挖掘岭南传统文化,注入如马拉松等现代城市流行元素,“最岭南”的内涵正不断被充实。傍上飞速发展的高铁,“最岭南”品牌正走出广东迈向全国。

“南海将抓住契机,推动形成西樵山‘周周有活动、时时有精彩’的旅游氛围,把西樵山打造成为国内知名旅游特色目的地。”佛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南海区委书记黄志豪说。

从广东走向全国

高铁专列开向“珠江文明的灯塔”

23日,西樵山上人潮涌动。粤桂黔“南宁→佛山”旅游专列首发团600名游客的到来,在不经意间开创了历史。在此之前,佛山从未有过如此大规模的跨省高铁旅行团到访。

“来佛山旅游,是因为之前看了佛山旅游南宁推介会的宣传,觉得佛山之行的性价比很高。整条线路景点多,既有自然风光又有岭南底蕴和功夫文化可以体验。所以我们一看到有团,就马上报名。来到西樵山就觉得佛山更美了,回去一定会推介更多的朋友报团!”“南宁→佛山”旅游专列首发团团友萧阿姨说。

而对于时隔近20年重游西樵山的团友黄阿姨来说,此行“惊喜”连连。她感慨变化太大,一路努力辨认当年曾走过的山路、景观。这一天,西樵山给游客提供了全新的体验,有“廿四节气”文化养生论坛,有名医名厨现场讲授知识,可品尝现场烹煮的消暑靓汤,让包括黄阿姨在内的游客大啖“岭南味道。”通过粤桂黔高铁,南海正积极向沿线城市推介旅游资源,大力推动资源整合和区域旅游的发展。“为了达成这一点,我们在推动珠三角地区的市民游南海游佛山的同时,正利用厦深高铁、武广高铁以及粤桂黔高铁沿线的区域合作,以及与香港之间的‘一程多站’、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旅游合作。”南海区文化体育局局长、西樵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文化旅游促进局局长梁惠颜说。

约5500年前,西樵山出现华南最早的双肩石器,因此西樵山也被称颂为“珠江文明的灯塔”。一直以来,以三湖书院为代表的理学文化、以南海观音和宝峰寺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黄飞鸿狮艺武术馆为代表的南狮南拳文化、以石燕岩为代表的采石文化、以桑基鱼塘为代表的农耕文化、以松塘村为代表的岭南古村,构成了西樵山“最岭南”的文化底蕴,也构成了“泛西樵山”南海乃至佛山的城市内涵。

如今,伴随现代城市文明的发展,这座千年名山的“最岭南”内涵和外延正发生变化——全国首个“廿四节气”主题旅游体验项目在南海西樵山启动。南海将农历廿四节气养生文化这一中华文化流传千年的精髓融入“最岭南”中。

一个月前,西樵山首次承办国际超级马拉松,这项深为现代城市人群喜爱的活动,蕴含坚持和乐观向上气质,为“最岭南”写下全新注释。

“接下来,南海将与国家级电视媒体合作,拍摄系列电视专题片。南海希望借名人、明星效应,形成辐射全国的西樵山养生保健、美食体验特色旅游线路。”南海文化局相关负责人说。

显然,西樵山已逐步成为传统岭南文化与现代城市文明的交汇之处。这种文化的碰撞,正沿高铁走出广东,走向全国。

融传统于现代


“最岭南”屡屡刷屏央视的背后

22日一大早,西樵山白云洞景区已坐满了观众。当天9时,“中华二十四节气·西樵山·名山·名医·名药·名厨”系列活动暨“新南海人游南海”正式启动。

22日恰逢中华二十四节气中的大暑。在此后的每一个中华节气,西樵山都将会举办养生讲座,推介时令乡土美食。

相比静态的印象,“最岭南”正成为动态场景,一批类似“廿四节气”主题旅游体验项目,正在刷新人们对西樵山的印象——文化名山正在变得可感知、可融入市民生活,兴起一种可以广泛参与的文化。

在一个月前,马拉松的起跑笛声首次在西樵山响起,中国大陆首例“双马”(24小时超马+半马)在西樵山举行。来自全国的9000多名参赛者环西樵山奔跑,吸引来自境内外媒体争相直播,西樵山成功“刷屏”海内外。

“国际超级马拉松落户西樵山,是现代文明与岭南传统文化的一次碰撞。”梁惠颜说。

这其实只是佛山走向城市现代化中的某种必然。走过改革开放的30多年,西樵山所在的佛山从传统的鱼米之乡蜕变成GDP超8000亿元的工业大市,它正从以产业为引领的“产城人”融合发展,向注重以城市为引领的“城产人”融合发展转变。现代城市发展到今日,需要注入更多新的现代元素。

“佛山今天所说的城市治理,是立足佛山实际,传承发展城市升级、城市升值成果基础上的创新与升华,在外延上更广阔,在内涵上更丰富。”佛山市委书记鲁毅指出。

事实上,近年来,南海区委、区政府以西樵山为中心,着力建设“文翰樵山·最岭南”文化高地,加大投入对山上山下的设施环境进行升级改造,西樵山的综合品质正得到很大提升,影响力不断增强。

今年元旦,广东省首届名山登山活动在西樵山举行,吸引了来自珠三角各地逾12000人登高望远,央视也进行了2分30秒的实时直播。2月19日(正月初一),西樵山狮王争霸赛再登央视大舞台。西樵山“刷屏”央视的背后,正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碰撞的硕果。

而随着新西樵大桥、龙湾大桥等重要路网的开通,世界狮王争霸赛、国际洪拳邀请赛等系列国际性赛事的成功举办,西樵山正依托着当地经济实力、文化底蕴、地理交通以及举办国际赛事能力的积累,其影响力正从南海走向国际。

以开放拥抱世界


著名“理学名山”让近悦远来

日渐丰富的内涵和不断拓展的外延,已经引发了西樵山消费人群结构变化——新南海人充实进来了;南宁市民乘坐着高铁前来游玩,研究学者正走入西樵山深处,他们共同去发现这座理学名山为历史掩埋的惊喜。伴随而来的,是消费人群平均年龄的年轻化、消费者来源的广泛化。

因为报名参加“新南海人游南海”活动,江西到南海打工的刘志军带着儿子轩轩重游西樵山。刘志军6年前从老家来到南海,进入西樵一家陶瓷企业工作,“来的第一年就上过山,这次是专门带孩子来。”这位新南海人已确定要在这里安家,他希望和孩子一道,走读西樵山,认识南海,读懂岭南。

西樵小伙子李志源跑上了西樵山,他和妻子因跑步而结识,西樵山是两人的爱情萌芽地。6月26日这一天,这对新人穿着结婚礼服参加了半马,牵手冲线,“这对我们有着特别的意义。”乘高铁旅游专列而来的南宁市民黄阿姨带着她对岭南的最新印象回到了家中,向亲朋好友讲述游历经过时,她会提起广东的消暑靓汤,还有山脚下那与20年前的稀落村落所截然不同的现代城市面孔。

广东省名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潘佩光在西樵山上给市民讲了第一堂的养生课。因为这里启动的全国首个“廿四节气”主题旅游体验项目,他将与这座中药草植丰富的名山有更进一步的联系。

潘佩光不是第一位走入西樵山的研究学者。事实上,2011年,中大和南海开始共建岭南文化研究院,进一步挖掘西樵山作为文化名山的内涵。到目前,研究院已组织多期活动,不少海内外的专家学者都到西樵山参加高端的学术研讨、考察和教学。

“在这个时代,世界经济同冷暖,资源配置全球化,以更开放的姿态融入世界,这是大势所趋。”黄志豪认为,西樵山有着集历史文化、养生保健、岭南中药宝库、美食资源于一体的资源优势,南海将继续挖掘其文化内涵,把西樵山打造成为国内知名旅游特色目的地。

“文化引领”泛西樵山“城产人”

融合为特色城镇化立标杆

5A级城市宜商更宜居“这里的景观、人文,都很独特,有浓厚的岭南情。在桂林,人们看的更多是自然山水,在这里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文化。”来自桂林的赖桂玉曾从事导游近30年,这次,她搭乘南宁—佛山旅游专列首发团高铁,来西樵山做了一回游客。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赖桂玉曾来过佛山两次,前后的对比让她感叹“变化太大了”:“城市很干净,绿化也很好。这里发展很快,让我有种穿越的感觉。”这样的变化,在西樵山升级5A级景区后也尤为突出,高品质城市综合体拔地而起,山、水、城环绕着相映成趣,以西樵山为核心的南海西部片区正在探索“文化引领,城产人融合”的新型城镇化路径,谋划文化、产业、城市、环境和民生的系统融合,通过5A级的文化内涵挖掘,塑造5A级的城市。

从“5A级景区”迈入“5A级城市

依托西樵山沉淀的千年文化,引领岭南名山和岭南名镇的发展,集聚现代城市功能,提升特色城市品位,这一理念几乎在南海西部近年来所有重大城市项目中得到充分体现。

就拿西樵山脚下的“官山人家”水乡来说,苏东坡笔下“清溪浅水行舟,微雨竹窗夜话”的人间乐事,成为其规划脚本。在它的设计方案里,一桥一流水、一墟一风情,将重现岭南水乡村落“桥—树—市—埠”的记忆,形成岭南传统街巷庭院、天井、多进院落的园林式布局,粤剧、书院文化、民间手工艺、美食、武术等文化元素将实现与商业有机交融,古老的“官山盛世”也将回归。

作为南海城市规划建设文化评价工作小组成员,西樵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建设规划局局长李耀茂几乎参与近年来南海西部片区所有重大项目的文化评估,包括樵山文化中心、听音广场、国艺影视城、九江吴家大院等。据他介绍,在南海西部片区,无论是公共文化建筑,还是开发特色游览点、文化商业街、星级酒店和高端旅游地产等商业项目,都始终遵循一个理念:文化、产业、城市融合发展,既强调与当地生态环境的兼容,又考虑文商交融。

而在城市布局方面,南海也希望通过建设山上5A级服务空间打造西樵山旅游品牌,同时建设山下5A级的公共空间实现游客和市民的人气集聚,通过城市规划、改造和建设、管理,延伸成一座5A城市。

如今,南海西部片区5A级城市梦正在一步一步照进现实。文旅产业和优美的生态环境为西樵持续聚集着人气,各种公共服务配套一一布点,也将让这里变得宜商更宜居。

在听音湖片区的西樵爱国村里,统一规划的商铺和住宅正在翻新,村民梁玲玲说,抛开听音湖开发带来的分红收益,村民们更多的是对未来居住环境的期待。听音湖片区有一半以上在爱国村内,如果没有这个规划,临湖而居的村民对于城市的向往还停留在舟车劳顿地去禅桂和广州“赶集”。如今,城市的概念鲜活地印入村民的脑海,若干年后,这里将崛起一座别有特色的岭南新城。

服务“人的发展”是核心

随着季华西路延长线、龙湾大桥的开通,西樵新城区与佛山中心城区的距离缩短到20分钟范围内,而未来的地铁2号线也将在新城区设立站点,便捷的交通让各种生活要素在这里得以集聚:新西樵客运站、南海西樵高级中学、三盛颐景园、百胜广场、新城广场、雅居乐大都会广场、西樵文化中心、体育中心等工程已经或即将落成,西樵新城区将一跃成为佛山城市“强中心”西拓的桥头堡。

不仅如此,5A级城市建设还将目光进一步向村居延伸,“打造西樵镇5A级乡村,实现全镇旅游的一体化”成为了未来5到10年新的愿景。近年来,西樵镇出台“三旧”改造政策,将乡村旧厂房进行改造,此外还出台了美村、美家行动计划,通过镇级扶持为农村打造一些环村的水道、公园,加大村居基础设施建设。

在西樵山下,滨江、民强、三角塘、樵园、天镇峰、环山湖公园等公园依水环绕,未来将为西樵市民和游客带来众多的免费公共空间。

“再加上听音湖片区的公共空间,西樵山下周边区域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市民和游客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西樵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说,城产人的融合是未来西樵镇发展的主要方向,具体路径就是通过城产融合、服务于人的发展思路,打造西樵5A宜商宜居的环境,这一切的发展目标都是“人’,产业、城市的发展最终还是为了服务人的发展。

在今年6月佛山召开的全市城市治理大会上,佛山市委书记鲁毅就表示,未来佛山要推动以产业为引领的“产城人”融合发展,向更加注重以城市为引领的“城产人”融合发展转变。

实际上,从“5A级景区”迈入“5A级城市”,南海西部片区近年来探索“文化引领,城产人融合”的新型城镇化路径,谋划文化、产业、城市、环境和民生的系统融合,一直在遵循这个发展方向。

“新加坡规划之父”刘太格曾多次来佛山、南海等地调研,在他看来,南海西部片区拥有独特的自然生态和特色文化等资源,南海从工业造城到生态、文化造城的“回归转型”路径,对佛山和珠三角都有启示意义。

“西樵山周边每座建筑都充满岭南文化味,唤醒了我儿时的记忆,油然生出了作为南海人的自豪感。”在旅居港澳的世界级雕塑大师潘鹤看来,南海整个城市有一种说不出的魅力,或许就是一种属于岭南的特有的“山水”和“乡愁”。

■专家观点

一个学者眼中的“理学名山”重塑之路

文翰樵山最岭南。西樵山之所以能获评国家5A级景区,其“历史文化景观资源的独特性和稀缺性”是重要原因。一直以来,当地政府和民众也都致力于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弘扬。

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温春来回忆,从2010年开始,中山大学就和西樵镇政府一起开始编撰《西樵历史文化文献丛书》。“这是对地方文化资源整理的基础性工程,在全国具有一定示范性意义。丛书全面系统深入地挖掘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资源。这个历史文献包括官方文献,也包括老百姓手中的家谱、族谱、契约、碑刻等民间文献,还有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部请专家整理。”他说,整套丛书会有300多种,现在已经出版了100多种。

在温春来看来,整理历史文献并出版丛书,是西樵山传承和弘扬“理学名山”最基础性的工作,能为文化名山的打造奠定坚实基础。

2011年,中大和南海开始共建岭南文化研究院,进一步挖掘西樵山作为文化名山的内涵。“把研究院设在这里,就是要延续过去作为文化名山的辉煌。”温春来说。

到目前,研究院已组织多期活动,不少海内外的专家学者都到西樵山参加高端的学术研讨、考察、开会、教学等。去年11月,“岭南历史文化研究年会”在西樵山召开,并把西樵山确定为永久会址,标志着一个文化品牌活动的诞生。

“西樵山当时为什么会成为‘理学名山’?就是因为这里的学者不仅讨论西樵、岭南的事情,还胸怀华夏,讨论天下大事。明代著名学者方豪称其为‘天下之西樵’。”温春来介绍,研究院还在打造“康园论坛”,“康有为曾在西樵山读书,论坛旨在吸引海内外一流的专家学者来讨论中国近现代的思想和文化。”去年3月开始,沉寂了百年的西樵山三湖书院重新开坛讲学,每周面向市民、学生与游客开讲。温春来说,这是一个普及性的活动,既在佛山地区推动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与岭南乡土历史教育,培养作为现代公民应具有的基于历史文化素养的爱国爱乡情怀,同时也是再现西樵山作为全国思想学术名山的盛况。这标志着理学名山的文化复兴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温春来表示,目前,国内不少地方兴起国学热、汉学潮等,政府和民众都积极从传统优秀文化中汲取文化力量。西樵山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要顺势而为,积极谋划,既引领这股潮流,也满足群众的需求。

原文连接: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6-07/25/content_7568149.htm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