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沙群岛是中国位于南海西北部的重要岛屿群,也是南海诸岛中岛屿面积最大、最为富庶的部分,中国在南海地区设立的三沙市,其行政中心便设立在西沙群岛的永兴岛上。但很多人并不知道,西沙群岛与中山大学颇有渊源,历史上曾是中大“校产”。
中山大学官方微信12日发布文章表示,根据校史等史料文献记载,中大曾受托管理西沙群岛矿产。历史学者、作家萨苏在一篇文章中说,当时日本人意图侵占西沙群岛,并通过一位中国商人得以开发西沙群岛的磷矿,但遭到包括琼崖纵队在内的中国人的反对。1928年,在中山大学的建议下,广东省派出15人到西沙群岛进行历时16天的调查,后撰写《调查西沙群岛报告书》。受该校之请,政府随后还将西沙群岛磷矿管理权委托给中山大学。
历史上,西沙群岛就一直是中国的传统渔场,当代的经济开发主要集中在渔业生产,但有一个特别的领域就是磷矿开采。西沙群岛中不少岛屿都是鸟类的天堂,日积月累形成了优质的鸟粪层,磷矿来源主要就是鸟粪。
1922年,民国商人何瑞年获准成立“琼崖西沙群岛实业有限公司”开发西沙资源,1928年,广东省政府撤销该公司并宣布西沙群岛收归官办。为更好地经略西沙、维护主权,同年5月,在时任中山大学校长戴季陶、副校长朱家骅的积极推动下,广东省政府决定派遣调查委员会前往西沙考察。
1928年,中山大学校长戴季陶商请政府派谴一艘巡逻艇前往西沙。这年5月,中山大学、两广地质调查所等华南科研机构乘“海瑞”舰从广州出发,历时16天完成西沙群岛自然科学调查。参与西沙群岛的调查,中山大学农科自是当仁不让。
《华南农业大学校史》对这段历史也有记载:1928年,国民党政治会议广州分会决定组织一次对西沙群岛的调查,并成立一委员会主持调查工作。时任中山大学农科学院院长沈鹏飞教授被任命为委员会主席。
根据《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编年史》的记录,此行在西沙的调查,采集动物标本计脊椎动物13种、节肢动物36种、软体动物75种、腔肠动物43种、海面动物4种。参与调查的中山大学生物系教授陈兼善于1970年回忆此事时说:“由于那趟远行,引起我对鱼类研究的兴趣,沉湎在这鳞片鳍条的生活中,而不能自拔。”
西沙群岛变成中山大学的“校产”之后,中山大学曾作出多项开发规划,试图以西沙鸟粪矿与进口的智利硝石相配合,制成研造炸药的重要原料。同时,中山大学农科系试图在广州近郊开辟第二实验农场,其肥料来源也选择了西沙群岛上的磷矿。
根据《华南农业大学校史》介绍,尽管当时中大农科曾悉心规划过开采该矿,但终因一校财力、物力、人力所限而没有实现。1929年,中山大学又将西沙群岛磷矿管理权移交回广东省政府。
原文链接:http://ep.ycwb.com/epaper/ycwb/html/2016-07/13/content_873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