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广州7月22日消息 记者22日从中山大学获悉,中山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热带病虫媒控制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奚志勇教授团队取得突破性进展。
据悉,国际原子能机构自2014年起与中山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热带病虫媒联合研究中心建立正式合作关系,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技术支持下建立了雄蚊大规模生产能力,目前雄蚊产量达到300万只/周,同时在雄蚊生产中有关射线去雌方面开展了实质性合作。合作项目作为未来数年重点投入的研究方向,联合研究中心还受到了技术合作项目(TC Project)、CRP(Coordinated Research Project)资助项目的资助和支持。
今年3月14至18日,中山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热带病虫媒中心承办了国际原子能机构在广州举办的“促进南亚与东南亚国家在结合昆虫不育技术与传统控制方法监控登革病毒媒介方面的专业知识与基础设施共享”国家顾问会议,来自东南亚、非洲、欧洲、美洲等约20个国家代表出席会议并学习了沃尔巴克蚊大规模生产技术及现场试验经验。随着项目的深入推进,联合研究中心奚志勇教授所带领的团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目前,项目已成功创建了实验室、流行病学和社区干预相结合的新模式,在完成现场试验点白纹伊蚊种群密度本底调查并取得90%以上居民的知情同意以后,项目从2015年3月开始正式释放携带新型沃尔巴克氏体的雄蚊,开展种群压制试验研究。监测数据显示,应用沃尔巴克技术控制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效果良好,白纹伊蚊成蚊的压制效果达到97%、幼虫的压制效果达到100%。同时,社区调研数据显示,现场释放试验点的居民对这一新型的蚊媒控制方法反响良好,普遍认为该方法成效明显。同年7月,为配合项目进展,项目正式启用了迄今为止全球最大的蚊虫大规模生产饲养工厂。今年3月,项目正式启动第二现场的野外应用研究工作。
由于在沃尔巴克控制蚊媒现场实验和蚊虫大规模生产方面取得较好效果,国际上希望应用沃尔巴克氏体技术控制蚊媒和蚊媒病传播的国家派出代表来学习。2015年的项目进展年会,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加坡环保署、印度德里政府、国际原子能机构、中国工程院、国外著名高校的院士和Google等派代表参会。2015年11月受国际原子能机构委托,为非洲毛里求斯国家卫生部派出的科研人员培训蚊虫大规模生产、现场释放和监测; 2016年,奚志勇教授受邀分别在美国蚊虫控制协会年会、赛卡蚊媒控制拉美20国会议(巴西卫生部和国际原子能机构主办)上,介绍了中国应用沃尔巴克技术控制登革媒介蚊虫的现场试验进展。联合研究中心计划在未来10年向全球多个国家推广此项技术。目前,斯里兰卡、巴基斯坦、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组织和机构已明确表示了他们的合作意愿。联合研究中心希望通过该项目的研究,为热带病虫媒控制开发新的研究方法和控制策略,将沃尔巴克技术发展为世界卫生组织向各国推荐的登革热控制的常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