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感人医患故事
这是一个87岁老医生的故事,从医62年,他看过的病人无数,也留下了无数感人至深的故事。就在刚刚过去的6月14日,这位被誉为我国神经遗传病研究奠基人之一、有着“帕金森斗士”之称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教授刘焯霖,因病医治无效,在广州逝世。而就在他病倒前的一周,他还坚持一周看三次门诊。6月16日下午,在医院举行的追思会上,他的同事、学生、患者一起追忆这位可敬的医者,流下了动情的眼泪。
上门随访病人数十载
三十多年来,家住广州荔湾的陈健珊一家始终视刘焯霖为大恩人。37年前,陈健珊被诊断为先天性脑发育不全,这个不幸的消息让原本幸福的家庭陷入冰窟。父母带着她四处寻医,却一直没有改善。当时,陈妈妈试着给刘焯霖写了一封信,讲述了自己女儿的情况。没想到,刘焯霖不仅回了亲笔信,还约定周末就上门为她女儿看病。此后,刘焯霖无数次回访,和陈家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为了表达感谢,陈母手把手地教女儿在卡片上写了一句“刘教授,你比雷锋更雷锋,你比(白)求恩更(白)求恩,你是我的大恩人,祝你快乐安康!”从医数十载从未接受过病人礼物的刘焯霖,破例收下了这份特殊的礼物,并一直保存了下来。
这并非刘焯霖首次上门随访病人,上世纪60年代,刘焯霖还是一名年轻的医生的时候,因为认识到神经病科病人功能神经受损,大多都行动不便,他便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给病人看病。他曾在中山一院神经科首创“家庭病床”服务,对病人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随访。
医院曾发文让他“减负”
在熟悉刘焯霖的人眼里,他的心总是牵挂在病人身上。1997年办理离休手续后,老人并没有休息,还坚持出诊。原本医院只安排了一周两次门诊,可为了方便外地的病患者,刘焯霖特意向医院申请周六上午再出一次门诊,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为病人服务。
刘教授的号时常爆满,经常有挂不着号的病人来找他加号,他从不拒绝,还热情地对病人说:“大家不要急、不要挤,我一定会给大家看完才下班。”由于来者不拒,他的门诊经常看到很晚。由于担心刘老的健康,医院党委史无前例地专门开会,发文要求他“停诊减负”,可老人还是不情愿。
曾为病人献血逾万毫升
为了病人,他可谓是殚精竭虑。中山一院神经科教授周列民曾清楚记得,1989年,有一位病人找刘教授看病,当时知道病人得的是纤体脑疾病,但当时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不多,刘老就带着这名病人的病历和检查结果周转于各个科室,并请教研究这方面的专家,只为帮病人找到最合适的医疗方案。
从医62年来,他先后为病人无偿献血一万多毫升。而令人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那一次去深圳会诊。当时,深圳一家医院有一位病人需要刘教授前去会诊,由于病人情况危急,需要立即动身,刘教授毫不推辞就出发。直到会诊结束后,随行人员才发现老人身上插着导尿管。原来,此时的刘老因为前列腺肥大已经几个小时无法正常排便,为了救治病人,他插上尿管就赶赴深圳了。有人对刘教授说,你自己都有病,不需要那么辛苦去那么远的地方会诊。可刘教授却说:“医生的责任就是要救死扶伤,只要还有一分力量,就要用来治病救人。”
记者了解到,刘焯霖并没有为家人留下分文遗产,而是将毕生的积蓄作为“特别党费”交给了组织,与此同时,还设立奖学金,奖励优秀的医学生。从医62年,他从未收过病人一个红包,吃过病人一顿饭,就连自己生病住院时,也从未向医院提出过任何要求。
“他是一个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共产党员,是一名纯粹的医生。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依旧保持了医者本色和党员作风。”在追忆刘焯霖教授时,中山一院院长、党委书记肖海鹏教授如是说。
原文链接:http://ep.ycwb.com/epaper/ycwb/html/2016-06/20/content_666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