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羊城晚报】中文系的学生应该长啥样——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副主任朱崇科教授专访

稿件来源:羊城晚报2016-06-26第A9版 作者:吴小攀 编辑:郝俊 发布日期:2016-06-28 阅读量:

高考刚刚放榜,填报志愿在即。中山大学珠海校区6个新建院系首次招生,其中,作为文科旗舰系之一的中文系更是在全球范围内广纳师资英才。近些年来,报读中文系的学生有增加的趋势,准备填报志愿的学生们如果要报读中文系,应该对中文系有所了解。对此我们独家专访了新任的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行政负责人朱崇科教授。

与老中文系错位发展、优势互补

羊城晚报:中大本来就有很多校区(比如北校区、大学城),它们与南校区之间应该说是一种平行的关系,也有一些二级学院,如南方学院等,它们与南校区之间是一种从属关系。珠海校区与中大南校区在行政上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朱崇科:珠海校区其实是中山大学三校区(广州、珠海、深圳)五校园(广州校区南校园、北校园、东校园,珠海校区唐家湾校园,深圳校区光明校园)的组成部分之一,占地5300余亩,它和其他校区是一种平行并列关系。

羊城晚报:珠海校区中文系与南校区中文系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在总体的教学思想以及教职员工、招生方向、培养方式、课程设置等方面有什么区别?

朱崇科:按照校方规划和部署,珠海校区的中文系和广州校区的中文系既有关联,又有区别,两系会形成错位发展、学科优势互补的格局。因此,在各个层面中文系(珠海)都会有自己独立的追求与实践,比如我们强调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良好的道德修养、广博的人文科学专门知识、开阔的国际视野与强烈的本土关怀意识、较强的专业研究能力和写作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同时明确提出培养具有国际眼光和良好沟通能力的优秀教学人才与研究人才梯队,并且,因材施教培养具有创作潜力和兴趣的青年作家/批评家。为此有关人才招聘、培养方式等等都会围绕中文系(珠海)的既定目标展开。课程设置方面既顾及了学科的完整性和基础性,同时又有特色,逐步凸显中文系(珠海)的国际化、现代化、特色化发展理路。

羊城晚报:从与南校区中文系差异化发展的角度来看,珠海校区中文系如何进行自身定位?

朱崇科:中文系(珠海)发展的最新定位有其特定语境,那就是既要配合中山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目标,又要帮助珠海市提升其城市“软实力”,同时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听起来都是高大上的措辞,换算成中文系(珠海)的定位就是国际化、现代化、个性化。这也正好吻合罗俊校长代表学校提出的“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和家国情怀”人才培养期冀。

尽管中文系(珠海)的创办是有着明确既定目标的,但国际化的中文系天然具有各种包含和丰富底蕴,比如《华文文学》课程本身既具有跨学科视野,同时又具有本土情怀,探寻和思考不同区域华文文学中国性(Chineseness)的流变,而在其空间构成上,往往也和“一带一路”吻合。不难看出,中文系(珠海)的身份认同明显而清晰,前沿意识浓厚。

经文本解读审美教育形塑人格

羊城晚报:在进行自身定位的过程中,您是否对全国高校文科教学主力系的中文系教学历史进行过全面考察和思考?

朱崇科:不敢说全面考察和思考,但择取最典型的几个大学中文系/文学院进行比照和思考是必需的,比如台湾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以及历史上的西南联合大学,甚至包括新加坡国立大学。它们各具特色,有的重视古典,有的侧重文本细读,有的跨学科,有的重视创作,等等,这些优点都会在我们认真反思的基础上融入到新建中文系精神里。当然,中文系(珠海)在学习他人的过程中,一定会注意避免生搬硬套的教条主义。

羊城晚报:您曾经在国立新加坡大学中文系学习并取得博士学位,作为亚洲乃至全球顶尖大学,他们的中文教学给您什么样的印象和启发?

朱崇科:母校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采取的是汉学培养方式,跨学科而全面,既国际又本土:比如他们有翻译副修课程,在教学课程表上分为:1、汉学专业;2、汉语专业。板块设置上既有合乎西方名校的新生讨论单元,又有通识教育单元,更有扎根本土的新加坡研究单元。除此之外,我还曾到美国巴德学院(Bard College)、台湾东华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客座过,合起来共6年。一直到今天,我都努力做一个各种大学中文系科设置精华的吸收者、反刍者和有心人。

羊城晚报:中文系教学与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有何关系?

朱崇科:当然有关系,谈人文素质教育,文史哲,我们中文打头嘛。一句话,中文系的学生要博雅、温文尔雅,是完整的人,同时又要国际化、本土化、跨学科。他可以学术,也可以创作(至少是兴趣)。

羊城晚报:您认为大学(包括中文系)的目标是什么?钱理群先生说过,现在的大学培养了一大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您认为呢?

朱崇科:某种意义上说,所有事功到了最高境界往往都是德性的比拼和展现,无论是审美教育,还是人格形塑,它的落脚点到了中文系的教育中难免还是要经由文本解读,这是基础功力之一。但是,文学教育的最终目标还是为了“立人”,如果过分强调分数、聪明度和表面成就,人就有可能被这些东西异化,变成了指标模式下的“单面人”、既得利益者。

我始终觉得,做好一件事情的最重要元素之一就是兴趣而非功利。如果从此出发,一个人可以变成事功收获很多的人,但他最少是无害的,因为不那么功利,即使他缺乏更大的关怀视野与利他情怀。但真正的人才往往既可以独善其身,又能够兼济天下,这是和后天的引导、教育如何内化成其自身的身份认同有密切关联的。我们不会过分强调,但希望可以借此挖掘出年轻人的恻隐之心,并给予呵护。

原文链接:http://ep.ycwb.com/epaper/ycwb/html/2016-06/26/content_72135.htm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