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校长引领杏林,学苑已流芳,举世医坛称泰斗;大国手飞升仙界,雄文犹在眼,中山弟子哭良师。”(中山大学中文系黄天骥教授为彭文伟撰写的挽联)
2016年2月29日,我国现代医学教育、传染病学和流行病学的奠基人之一,原中山医科大学校长、中华医学会副会长、我国著名传染病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彭文伟在广州病逝,享年91岁。
彭文伟出身杏林世家,大半生奉献给了新中国的医学教育及传染病学的发展,在担任中山医科大学校长期间,开创改革开放后国内医学外交的先河。彭文伟退休后,还于2000年主编了435万字大型专著《现代感染性疾病与传染病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将感染性疾病与传染病学结合的专著。彭文伟的学生们评价自己的恩师:治学严谨,为人正派,“有教无类”,年轻人只要努力上进,他都给予机会,培养成才。
1961年防治霍乱总结大会举行,医学家叶惠芬带领广东防疫团队出席会议。她的儿子彭文伟作为临床防疫工作的代表出席。当时中南局的书记陶铸在大会上风趣地说:“战场上的父子兵我见过,但母子兵,尤其是卫生战线的英雄母子兵,我还是第一次看到。向你们母子表示祝贺和感谢。”
彭文伟出身杏林世家,母亲叶惠芬在1954年首先人工培养钩端螺旋体成功,创建广东生物制品研究所。父亲彭利是中国第一位细菌学家,曾执教过岭南、中大、光华三所医学院。
彭文伟1925年出生于广东中山。曾分别就读乐昌中山大学医学院、曲江岭南大学医学院、成都华西大学医学院。在华西大学医学院,彭文伟在最考记忆力的药理学考试中,考出了授课教授三十年教书生涯中唯一一个满分。毕业时,彭文伟获得七年制学生成绩最优奖,还获得了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邀邓小平为中山医题名
1949年,彭文伟与我国病理学奠基人侯宝璋的大千金侯慧存结婚,婚后,他们放弃出国,一同到广州加入博济医院(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服务。新中国成立后,彭文伟受命成立传染病教研组,当时国内流行病学的教材多是以苏联教科书为蓝本,彭文伟被安排先学俄文再去北京学流行病学,用一个月的时间“突击俄文”,每天背诵一百二十个单词,很快征服了俄文。
1955年,彭文伟参与组建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传染病科。在他和朱师晦、姚集鲁等人的努力下,中山医科大学传染病学的学术地位与影响力从广东扩展到全国,乃至在海外也有一席之地。1984年,他出任中山医学院院长,中山医学院更名为中山医科大学后,他出任校长,并邀请到邓小平为学校题写校名。
首招外籍医学博士
1983年,彭文伟成为中国第二批博导,一共培养了硕士5名,博士生20名,包括中国首次招收的一位来自澳大利亚的外籍医学博士生。中山大学医学部副主任王庭槐回忆起彭文伟上课时的情景说:“彭教授每每刚进教室,上课铃就响了,他的守时准点,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他每讲完一小节就把右边的板书抹去,在左边再添一行,两节课下来,黑板左侧纲目井然,右侧干干净净。”
开创医学外交的先河
1982年,彭文伟主持接待了西方医学界第一架访问广州的专用飞机——奥比斯眼科飞机医院。奥比斯是一个中立而非牟利的国际人道主义组织,以扫除发展中国家可预防的盲疾为使命。该院也是全球唯一的流动教学医院,常与目的地医护人员互相交流,提升当地救治失明的技术和水平。
当时我国刚刚改革开放,几乎无人具备接待经验,中方人员也不能随意登机。彭文伟负起接待的全部责任。在他出色的协调下,中山医学院完成了改革开放后第一次成功的医学外交。此后,许多想来中国的外国医学界人士都想办法和中山医学院联系,以便取得有彭文伟签名的邀请信。中山医学院也因此成为中国与西方医学界接触的窗口。
人物简介:
彭文伟,广东中山人,1925年8月30日出生,195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现代医学教育、传染病学和流行病学的奠基人之一,曾任中山医科大学校长、第六届广东省政协常委、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广东分会副会长、广东省科协副主席、广东省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主任委员、世界卫生组织传染病学顾问、伦敦皇家热带病学会及亚太肝病学会会员、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卫生学院名誉院士。著名传染病学家、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原文链接: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16-04/12/content_31723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