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南方日报】广州“内外兼修”尤需依靠制度创新

稿件来源:南方日报2016-04-21第AII02版 作者:林江 编辑:郝俊 发布日期:2016-04-21 阅读量:

仅仅依靠内需,广州不足以与上海、天津等城市竞争,仅仅依靠外需,则不足以与深圳、香港等城市一较高下,因此,广州需要内外兼修,依靠作为华南地区的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来形成综合竞争力,并突出其在我国用开放来倒逼改革的进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广州市公布2016年第一季度的经济数据,总体表现不俗:GDP增长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3%,同比增加3.4%;固定资产投资、民间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也有不错的表现,这一定程度上证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广州已经初步取得成效。

从数据分析,传统支柱产业对于广州稳增长的影响不可小觑。例如,汽车产业带动三大支柱产业增长11.9%,同比增长5.1%,在汽车产业之中,新能源汽车占比越来越高。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增长11.6%,占工业比重的45.3%,同比增长1%。

此外,在2016年第一季度网上商店的零售额增长26.3%,旅游购物出口、跨境电商出口都增长1倍以上,这也说明广州在充分利用“互联网+”以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上还是交出了一份亮丽的答卷。

在经济新常态下,广州经济正面临着来自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低端制造业的挤压以及来自美国、德国和日本的高端制造业的挤压,要在双重挤压下脱颖而出,广州只能依靠新产业、新技术和新经济。然而这又取决于两大要素:一是广州是否能够产生新需求,二是广州能否为满足新需求而让新供给应运而生,这正是当前广州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宗旨所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在于“去”“降”“补”。从今年第一季度的经济表现看,去产能化和去库存化表现尚不明显,因为“去”会导致GDP数字趋于下降。因此在看到GDP增长率同时,还要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特别是加工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升级的具体表现。

值得高兴的是,近年来,广州市在建设“三中心一体系”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国际商贸中心和国际综合交通枢纽上,思路清晰而且行动迅速而果断,为广州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华南地区的现代服务业中心夯实了基础,有了现代服务业的支持,不论高端外资还是先进内资,都有可能选择广州为理想的优先投资地,从而成为广州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最重要的动力。

至于降金融杠杆,统计数据显示,尽管今年一季度,广州信贷运行的主要指标向好,但仍存在着金融资本向产业资本化不畅、金融风险隐患加大、银行坏账率不断走高、民间资本投入不足等情况。事实上,只要广州的融资效率还不够高,还不足以引导民间资金进入实体经济领域,这将是广州市未来经济发展的优先发展方向。

补短板方面,今年第一季度,广州市承接广州制造2025规划的发展势头,围绕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引进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预期这些企业将在广州经济发展中逐渐崭露头角,成为增长的新动力来源,当然,这些企业的发展并不是单看一个季度的经济数据就能够了表现出来,需要广州建设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有影响力的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予以支持。

在看到广州经济基调向好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晰看到广州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一、当前我国的经济增长已经从要素驱动转型为创新驱动,而创新驱动的本质其实就是制度创新,并借制度创新来推动科技、投资管理体制、贸易自由化等领域的创新,广州与邻近的深圳相比,制度创新的动力还显得不足。

二、广州下辖的12个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花都、从化、白云等区与天河、越秀、海珠等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相当大,区域协调发展的任务相当繁重。

三、尽管广州的电商行业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但是传统商业却出现持续走低的情形,今年一季度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增幅创下了八年来的新低,显示广州的传统零售业依然处于寒冬季节,如何产业转型,是一大难题。

四、尽管今年一季度的经济增幅表现不俗,但是从工业增加值的数据看,却显示增加值率在下降,表明全市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亟待提高。

广州已经把从广州制造到广州创造列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议事日程之中,可是由于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升,广州只有依靠制度创新才能实现在经济新常态下的劳动生产率的真正提升。在我看来,仅仅依靠内需,广州不足以与上海、天津等城市竞争,仅仅依靠外需,则不足以与深圳、香港等城市一较高下,因此,广州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有赖于内需市场的扩大和外需市场的稳定两大引擎的支持,依靠作为华南地区的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来形成综合竞争力,并突出其在我国用开放来倒逼改革的进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作者系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岭南学院财政税务系主任、教授)

原文链接: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6-04/21/content_7538922.htm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