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中国科学报】昆虫不育技术与传统控制方法国家顾问会议

稿件来源:中国科学报2016-03-23第4版 作者:朱汉斌 编辑:郝俊 发布日期:2016-03-23 阅读量:

为期5天的“促进南亚与东南亚国家在结合昆虫不育技术与传统控制方法监控登革热病毒媒介方面的专业知识与基础设施共享”国家顾问会议近日在广州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广州已建成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绝育”蚊子工厂。

据悉,伊蚊是传播重要虫媒传染病的媒介,登革热、登革出血热以及寨卡等可由伊蚊属蚊虫传播。伊蚊分布范围遍及全球,防控难度大,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此次由国际原子能机构主办、中山大学承办的会议主题为,全球蚊媒控制的发展趋势、昆虫不育技术在蚊媒控制上的应用和发展前景、RAS 5066项目成员国2015年在蚊媒控制上取得的研究进展及2016年研究方向和计划。

中山大学教授奚志勇表示,他们利用沃尔巴克氏体培育“绝育”蚊子的实验已取得进展。去年3月起,该团队在广州沙仔岛释放“绝育蚊子”,即携带新型沃尔巴克氏体的白纹伊蚊雄蚊,这是沃尔巴克氏体技术控制蚊媒及阻断登革热项目在国内的第一次现场试验。

据了解,奚志勇团队在现场试验点投放了约650万只实验室雄蚊,在持续释放区几乎百分之百地清除了蚊子幼虫。在释放的最后一整个月里,最终只监测到一只孵化的幼虫,而成虫的控制效果也达到97%。据悉,今年3月下旬,该团队还将在广州番禺区大刀沙岛继续实验。

目前,该团队建成的世界最大“蚊子工厂”面积超过3500平方米,有4个车间,每个车间按照现有技术每周可生产500万只雄蚊。奚志勇希望在未来的两三年能够大规模应用研究成果,让“蚊子工厂”产生效益造福人类。

原文链接: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6/3/310471.shtm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