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年了,他依旧与鱼“打交道”;62年来,他依然站在三尺讲台上,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山大学教授、我国著名鱼类生理学和养殖学家——林浩然。1982年,他在国内建立“鱼类生理学”专业研究方向,在90年代末又将其扩展为“鱼类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
“我刚被聘为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特聘院士。”林浩然笑呵呵地说:“我还是中山大学教授,海南大学‘双聘院士’。”据了解,在我国唯一的鱼类生理学实验基地里,林浩然已培养70多名硕士研究生和90多名博士研究生,这些研究生分布在我国各地与渔业相关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成为我国鱼类生理学发展的骨干力量。
实验室里青丝变白发
1938年,日军侵华的战火烧到了海南岛。年仅4岁的林浩然和哥哥为逃避战火,坐小渔船离开了文昌老家来到了广东,自此变成游子。
“新中国成立后,我决定从香港回到大陆考大学,为国效力。”说起过往的岁月,林浩然回忆道:“1950年考入中山大学,当时觉得鱼类是一个很大的群体,虽然全国很少人学这方面,但我毅然报了这个专业。”毕业后,林浩然就在中山大学生物系任教直至今天。
过去的中国,鱼类养殖面临着种苗、病害、饲料三大难题,林浩然就选择专门研究种苗的繁殖问题。于是这些年来,他在实验室内潜心研究。
不仅是理论,林浩然还研发不少新的实用性技术和产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渔业养殖在我国兴起,很多养殖户都遇到了一个难题:鱼儿不繁殖、不产卵。于是,很多养殖户就采用“土办法”,取鲤鱼的脑垂体,将其粉碎注射入鱼体内促其繁殖。
“但是这种办法繁琐,而且成本高。所以我后来一直研究这个,发现鱼类脑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合成与释放受到下丘脑神经内分泌调节的作用机理。”林浩然说:“有了理论之后,我和加拿大R.E.彼得教授合作,研制新型高活性鱼类催产剂。”据了解,这种催产剂适用于各种淡水养殖鱼类人工繁殖,目前已在国内外推广应用,为社会创造数十亿经济效益。
不仅如此,林浩然还研制出新型鱼类促生长剂、建立埋植性类固醇激素诱导鳗鲡性腺发育成熟新技术……
时刻关注海南渔业和教育发展
谈到自己熟悉的渔业,林浩然告诉记者:“海口的渔业发展面临着很多困难,现在的养殖业大都是粗放型的,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
现在生态化养殖是趋势,对于海口渔业养殖的未来,林浩然介绍:“首先得选取良种,这也是我这几十年来不断研究的,这种良种长得快、抗病能力强。其次得吃科学配置的饲料,不要对鱼类用抗生素,要预防疾病。”
如今,82岁的林浩然依旧活跃在实验室里。“现在的研究着重于淡水养殖鱼类和海水养殖鱼类生殖、生长和发育的神经内分泌调控机理和优良苗种的繁育技术,其中主要的鱼种就是鳗鱼和石斑鱼。”
过去,我国的石斑鱼鱼苗都得从台湾或者国外进口,成本非常高。如今石斑鱼鱼苗的繁殖技术已经被林浩然研究出来,并在海南东方、三亚等地建立苗种厂。“现在全国80%的石斑鱼鱼苗都是从海南出去的。”说起自己和学生正在研究的项目,林浩然如是说。
除了研究渔业,已到耄耋之年的林浩然最关注的就是教育。去年底,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成立。“海南四面临海,学院成立的非常恰当。我非常关注它的建设,我现在是该院的特聘院士。现在全国海洋和渔业相关的院校越来越多,这和国家的海洋战略有很大关系。”说起教育,林浩然脸上一直挂着笑容。
原文链接:http://szb.hkwb.net/szb/html/2016-03/10/content_802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