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思声声,哽咽阵阵。23日下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举行了追思会,深切哀悼我国著名外科学家、杰出医学教育家、我国胃肠外科奠基人之一、中山一院胃肠外科王吉甫教授。2月12日上午10时,王吉甫教授因病逝世,享年88岁。
从医执教60载,王吉甫在我国普通外科、胃肠外科等领域都取得了创造性的成就与贡献,奠定了中山医系统在胃肠外科数一数二的地位。他桃李满天下,培养了一批享誉国内外的知名专家,弟子们如今都已成为各大三甲医疗机构的业务骨干或学科带头人。
“无论高居何位,首先是一名外科医生!”王吉甫这种“外科医生”的作风与情怀,至今让他的诸多弟子深深感念。
半夜翻门回医院做手术
“医者当无宗派、无尔我,人命至重,有贵千金”,这是一直以来王吉甫的从医信念。中山一院老教授黄奕华回忆,王吉甫工作很拼命,每天晚上都要回医院看病人,还常常在凌晨被叫回医院做手术,那时医院大门已关,他每次都要翻铁门才能进入,传为一段佳话。
老同事卢光宇回忆,王吉甫“一切为了病人”。当时经常有破伤风病人送到普外科,医生需要一直守在病人床前观察病情变化,王吉甫往往一守就是两天两夜不回家。
王吉甫桃李芬芳,与他对学生的言传身教,严格要求分不开。他自己就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一生勤学不辍,56岁的时候,还参加了在上海举办的我国首届胰岛移植学习班。
一个罐头应付一顿饭
这样一名做出了巨大贡献的老专家,生活却一直简陋清贫。王吉甫的“老搭档”、中山一院胃肠胰外科老教授卢光宇回忆,王吉甫“一切为了病人”,工作起来就进入忘我状态,做完一台手术下来往往已经是下午三四点,医院食堂已经没有饭菜,他就回家垫垫肚子。“他家里备得最多的就是罐头,经常手术后回家煮点饭,开一个罐头就对付过去。”
王吉甫还认为,“医生千万不能收病人的礼物。”病人送给他的礼物和红包他从来不收,就连外地的进修生回到医院给他带来花生,他都会推回去。但他却一直心里惦记着病人的困苦。学生何裕隆回忆,经常有贫困的山区农民拿着米、地瓜和几十块钱就来看病。“我们就经常跑放射、内镜等多个科室,为贫困农民减免费用。”
人物百科
王吉甫1928年3月出生于浙江绍兴,1955年从浙江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分配到中山一院外科从医任教,历任华南医学院、原中山医学院住院医生、讲师、主治医生、副教授、教授、普通外科副主任、主任、大外科主任、腹部外科教研室主任等职。
王吉甫在国内率先通过腹腔动脉造影成功诊断胰岛细胞瘤,最早报道了J—pouch治疗家族性多发性息肉病,被同行和患者誉为“胃王”。
王吉甫还是我国胃肠外科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曾主办了第1—7届全国胃肠外科学组学术会议,主编了国内第一部胃肠外科专业权威著作《胃肠外科学》,主持创办了《中华胃肠外科杂志》,发表了200多篇学术论著,为我国胃肠外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原文链接: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6-02/25/content_75191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