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中国社会科学报】“认识动物也是认知人类自身

稿件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01-29 作者:武勇 李永杰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6-01-31 阅读量:

他是全国少数可以同时指导社会学和生物学两个方向的博士生导师,也是国内人类学界第一位灵长类研究学者。他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近亲——猿猴。他的硕士论文发表于《动物学报》,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发表10余篇英文论文。他的文章不仅涉及生态学、生物学领域,还涵盖心理学、文化史等内容,填补了我国灵长类学研究领域的空白。他就是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张鹏。

“实验室不只专属于理科生”

近日,记者如约来到张鹏的实验室。通往实验室的楼道贴着各种各样的猿猴照片及其分布进化图。走进实验室,展柜里面放着一些复制的人类头盖骨供学生观摩,也有学生自己制作的猕猴骨骼标本。柜子里装满各种药品,实验分析平台放置着显微镜,甚至还有一台可以看到DNA的仪器。

张鹏介绍说,实验室主要用于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主要承担了灵长类实验课、体质人类学实验课、GPS技术分析实验课、本科生创新实验项目等。在张鹏看来,“实验室不只专属于理工科学生”,文科生也可以在实验室里动手做实验。“实验室一方面能引起文科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也是普及日常知识的过程,这也是知行合一。”张鹏说。

张鹏告诉记者,他教授的“思考人类的本性”,不仅吸引了人类学系等文科学生,不少理工科学生也来听。2013年,该课还荣获了中山大学青年教师授课大赛一等奖。此外,张鹏也重视田野调查,并和国内多家猴类自然保护区开展合作研究。

找猴子、观察猴子、写猴子

回忆起当时选择研究猴子,张鹏说:“我本科读的是生物化学专业,但选修西北大学李保国老师的一门课,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李保国是我国研究秦岭金丝猴的专家,就是这样一个机缘,让张鹏迷上了猴子。本科毕业后,他投到李保国门下,从事秦岭金丝猴的研究。3年的研究生生活,他基本上穿梭于秦岭,找猴子、观察猴子、写猴子。

大山里没有信号,也不能洗澡,非常辛苦,但是这都不算什么。“回忆起这段时间,最大的遗憾就是父亲的不幸离世。”他说,“家人在秦岭通过村民找了3天才找到我。”

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他来到北京大学师从心理学系教授苏颜捷,2003年又申请到日本京都大学的就读资格。苏颜捷鼓励他到京都大学学习,开拓研究视野,就这样张鹏开始了8年的留学生活。

留学日本期间,张鹏先后在国外杂志上发表10余篇英文论文,7篇为SCI来源论文,同时,他还主持和参与过一系列中日合作科研项目,获得了“国际灵长类学会最优秀发表奖”、“京都大学校长奖”等奖励。

推动中国灵长类研究发展

人类学研究的一大特色,就是要做长期的田野工作,而张鹏所面对的不仅是茫茫群山,还有无法直接交流的猴群,但在张鹏的言语中能听到他对猴子的热爱。

不同于一般的人类学研究,研究猴群更多依赖的是观察能力。在2011年某个人类学学术会议上,张鹏面对着国内诸多人类学、民族学学者说道:“我是一只孤独的猴子。”这是他内心的真实感受,与日本的灵长类研究相比,日本只有一种猴子,但是相关研究人员有近500人,已经发表了4000多篇有关日本猴子的研究成果,而中国是灵长类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有8个属24种,但相关研究人员才30人左右。

尽管国内从事灵长类研究的学者不多,但是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已经成立了中国灵长类学会,张鹏是学会秘书长,该学会每年都召开年会,讨论灵长类研究的发展方向。目前他们正在筹备建立亚洲灵长类研究联盟。

国内人类学学科发轫于改革开放后的民族学和文化人类学,体质人类学这个跨学科研究领域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灵长类学属于人类学的基础领域,是在科学规范的理论和事实基础上探讨人的自然属性。张鹏说:“人是生物与文化的综合体,认识动物也是认知人类自身。”他认为,灵长类研究也促使我们对近年来人类学的学科发展进行反思。

如今的张鹏,正致力开展中山大学灵长类研究中心的建设,他希望能够推动人类学、生物学、心理学、行为学和药理学等跨学科和研究领域进行交流,促进灵长类与人类进化相关研究更进一步的发展。另外,在国际交流方面,他希望将成熟的灵长类研究理念和技术引入我国,培养中国灵长类研究新生力量,推动中国灵长类研究的发展。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