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昨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在评选出的总计233项通用项目中,全国高校作为主要完成单位获得了174项,占比超七成。广东主持和参与完成的31个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占获奖项目总数的10.5%。
广东医疗领域收获颇丰
国家科学技术奖包括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三大类,其中又分为通用项目和专用项目。
在今年的233项通用项目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多光子纠缠干涉度量学”获得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南昌大学“硅衬底高光效GaN基蓝色发光二极管”获得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南大学及石家庄铁道大学共同参与的“京沪高速铁路工程”项目获得科技进步类特等奖。
记者梳理,广东主持和参与完成的31个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占获奖项目总数的10.5%。其中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各5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1项。广东为第一完成单位或第一完成人的项目有13项,集中领域主要在医学、电子信息、新型材料等方面。
其中医疗领域收获颇丰。包括有中山大学的乳腺癌转移的调控机制及靶向治疗的应用基础研究;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与综合防治等。
广东6所高校获奖16项
值得一提的是,高校成为最大赢家。
根据教育部消息,在总计233项通用项目中,全国高校作为主要完成单位获得了174项,占比超过七成。清华大学以16项名列第一,北京大学以10项紧随其后,华中科技大学则以8项位居第三。
而根据广东省科技厅提供的资料,广东6家高校共斩获16个奖项!其中,中山大学7项,华南理工大学5项是两大获奖大户,约占获奖项目1/3。在全国高校获奖项目总数榜中也排名靠前。此外,暨南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州医科大学、深圳大学各有1个项目获奖。
特写
记者获悉,昨日在北京举行的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腹部多器官移植及器官联合移植的技术创新与临床应用”项目获得二等奖。
中山一院是我国器官移植技术的发源地之一,1972年,著名的器官移植专家梅骅教授主持实施了我国历史上首次成功的肾脏移植。一直以来,中山一院在器官移植领域不断创新研究。
据介绍,腹部多器官移植和器官联合移植手术在国际上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并发症多、生存率低是主要问题。中山一院器官移植中心创新多项核心技术,形成改良式多器官移植核心技术体系。目前国内仅有两家医院可开展此类手术。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器官移植科首席专家何晓顺教授介绍,改良式多器官移植核心技术体系,让高难度的移植手术,年轻的副教授也可以主刀顺利完成。仅2015年,中山一院已经成功进行改良式多器官移植13例,患者围手术期生存率为100%,术后一年生存率和五年生存率分别为94.7%和76%。而器官移植技术一直全球领先的美国这两项数据分别为69%和48%。
原文链接:http://epaper.oeeee.com/epaper/A/html/2016-01/09/content_2136.htm#article
http://epaper.oeeee.com/epaper/A/html/2016-01/09/content_2137.htm#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