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黄军就:胚胎编辑者
今年4月,黄军就发表了全世界第一篇关于人类胚胎基因编辑的研究成果。这个推动基因编辑技术迅速发展的消息很快被放到聚光灯下,引起关于使用该技术的伦理问题的激烈争论。来自中国广州中山大学的分子生物学家黄军就其实是一个谦逊、温和的人,他希望远离聚光灯。
黄军就团队利用了一种叫作CRISPR-Cas9的强大基因编辑技术,这种能够通过操作,精确改变特殊位点DNA的技术,过去几年中在全球各实验室广泛应用。黄军就表示,选择编辑胚胎基因是因为“它可以证明和癌症或是糖尿病相关联的基因,同时还能够应用于研究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基因功能”。在这项研究中,他编辑了与β地中海贫血造成的血液紊乱相关的基因。
黄军就采用的是生育诊所里的多余胚胎,并不会产生新生命。他的论文表明,胚胎基因编辑过程仍会引发许多不可预料到的突变,他希望这项研究可以阻止人们在临床上使用这种技术,直到该技术的安全性得以证明。“我们希望通过数据让全世界了解,这个模型真正发生了什么。”他说,“我们希望避免伦理争论。”
但是事实却与他的预期相反:在随后的讨论中,科学界呈现出极化状态,并且推动了若干高层次论坛的召开,其中包括今年12月在华盛顿特区召开的国际人类基因编辑峰会。目前,普遍共识是,基因编辑技术仍不具备用于改变生殖目的的人类胚胎的条件,科学家担心它可能在并不成熟的情况下被应用于临床生育治疗。一些科学家争论称,这种技术应该被批准应用于科学研究,但另有科学家认为应该禁止实验研究,以防“走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