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阿里巴巴刀具网店到智能家居创业公司,从阳东县的街边小铺到广州的写字楼,从懵懂大学生到坚定追逐梦想的创业者。四年前,黄鹏走出中山大学校门;四年后,他成功踏上追逐梦想的轨道。4年时间,可以让一个人改变许多。然而,黄鹏却从未放弃他的创业之梦。
黄鹏的创业团队将公司命名为“几维智能家居”,灵感源于一则名为《几维鸟的梦想》的网络热播短片。片中,没有双翼的几维鸟为了一生唯一一次的飞行之梦而拼尽全力、义无反顾。
“我们觉得自己就像几维鸟,可能有许多不足,可能前途艰险,但是并不想放弃梦想。”中午12时,前一秒还在紧缩眉头写代码的八个理工男,挤在办公室内不大的休息区吃饭、吐槽、畅谈梦想……
两年前,他们离开各自的岗位聚在一起;两年后,他们怀揣相同的梦想携手前行。
初尝创业苦涩滋味
2012年底,在广州一家大型通信设备公司工作近两年的黄鹏,萌生了辞职的念头。诚然,这与公司不稳定的经营状况和过于稳定的薪资有关。但是黄鹏明白,他之所以渴望改变,是因为埋藏在心中的那颗创业的种子,开始蠢蠢欲动。
创业的念头,萌芽于黄鹏的大学时代。
2010年,黄鹏升入大四之后,课业逐渐减少。趁着国庆假期,他背着背包回到阳江老家,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段创业之旅。
“创业是我实现理想的一个方式吧。我来自农村,时常觉得身边的人生活太辛苦了。我想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也想改变家乡的状态。”他说。
生长于阳江的他,将当地著名的“阳江十八子”刀具,作为自己第一个创业项目。拿着平日积攒的积蓄,缴纳了1000多元的年费,黄鹏便在阿里巴巴平台拥有了自己的网店。创业,似乎比他预想中简单许多。
然而,顺利仅止于起步阶段。
“不少客户原本订了货,但是因为要通过中间商,周期较长,后来都不了了之了。”为了寻找好的供货商,黄鹏和朋友买了一辆摩托车,满大街的寻找供货商。然而,最终的结果却是,他们未能做成一单生意。
与线上的惨败相比,黄鹏和朋友经营的线下店铺,情况要好得多。
阳东县工业园聚集了众多工厂,每天夜色降临,年轻的打工者都会在附近的步行街散步。正是看到这一商机,黄鹏和朋友在工业园步行街开了一家十字绣店。
“是赚了点钱,但是除去店租、水电费、货物等成本,也只能勉强维持收支平衡。”最终,这家小店也仅仅存活至2011年春节后。
谈及这段最初的创业经历,黄鹏笑了笑:“当时还是太天真了,总以为卖出了东西就可以开启钱滚钱模式。现在才明白,做生意哪有那么容易呢?”
初尝创业滋味,黄鹏品到的只有苦涩。
再次启程心怀忐忑
创业失败了,人生却不能停止。2011年3月,黄鹏回到广州,加入找工作的大军,并顺利在两个月后,进入专业对口的通信设备公司工作。
枯燥且无望的程序员生活,再次令黄鹏萌生创业的念头。
也许是对创业有着过于强烈的渴望,也可能他本来就拥有一双善于发现机遇的眼睛。2013年底,黄鹏终于找到了创业的契机。
那时,市场上出现拉卡拉pos机,消费者只需将一个“卡片”插入手机音频口,就可以刷信用卡和银行卡,同时完成还款、转账等业务,一站式解决了用户需求。而另一方面,“智能家居”作为一个理念,开始慢慢渗透人们的生活。
“我觉得可以把拉卡拉pos机的技术和智能家居理念相结合,设计出一款万能遥控器。”黄鹏立刻把这一想法告诉大学同窗好友、继续在中大读研深造的温泽宏。
温泽宏在实验室里验证了黄鹏的设想,两人就像在大学时共同做项目时一样,一拍即合。
2013年春节之后,黄鹏毅然辞去工作,全身心投入到新产品的研发工作中。考虑到安卓系统和ios系统在软件设计上的不同,黄鹏找来另一个初中同学,专门负责ios系统软件的开发。
没有工资,也没有办公场所,从2013年5月到12月,三个伙伴在中大的实验室里,设计出了他们的第一批产品。
“我当时住在东圃珠村,每天往返于大学城,单程车程至少一个小时。虽然辛苦,但是觉得特别有盼头。”9月,三人亲自设计出的产品,在深圳开模生产;11月,首批1000件产品正式出炉。
然而,成功研制出产品的喜悦,并未延续到销售阶段。由于没有实体店,他们只能通过淘宝店售卖产品。“可能是因为产品外观不好看,也可能是产品的市场知晓率不高,产品线上销售并不理想。”1000件产品,最终只卖出300多件。
面对市场检验的惨败,三个合伙人不免沮丧,但是他们并未就此消沉。
嵌入式插件不仅外观难看,而且有失便利性;仅生产一个所谓的“万能遥控器”,并不能有效呈现产品卖点……作为产品的研发者,他们开始从产品的技术本身,寻找失败的原因。12月,这个仅有三人的团队完成了智能家居的全套demo测试和方案书。
“只有设计出测试样板,让客户看到成品,才有可能吸引投资嘛。”说着,黄鹏拿出手机,打开自己研发的智能家居app,轻点几下,空调、灯光、窗帘……便可自由开关。除此之外,通过安装在室内的摄像头,还可以在手机上看到室内家居、电器的状态。
完善的项目方案和展示模版,的确为陷入瓶颈的创业团队,带来转机。
创业之路机遇与挑战并存
2014年元旦,经历销售挫败的三人创业团队,终于得到了第一笔天使投资。然而,本该成为助推团队前行的第一桶金,却引发了三人的第一次纷争。
“我、温泽宏和另一个合伙人,商讨按照16%、15%和14%的方式分配股权,但是分到14%那位并不同意。”黄鹏说,“我们像电影中那样大吵了一架,最终那个同学退出了,这是我创业过程中最失落的一刻。”
当上帝关闭一扇门的时候,必会打开另一扇窗。在这紧迫的时刻,项目吸引了更多的投资人。另一边,黄鹏也在招募更多的合伙人,加入到创业团队。
2014年春节之后,黄鹏召集八人创业团队和有意向的投资人,共同商讨创办公司一事。一切出乎意料的顺利。如无意外,广州几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将会在2014年3月成立。
然而,突发情况总是在顺遂时发生。就在签好合同、办好注册手续、一切准备就绪之时,最大的投资人突然提出占有更多股权。未能如愿,大金主也选择退出。庆幸的是,另有投资者在紧要关头补足了资金,公司方可以顺利成立。
“创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已经有心理预期,只要一件件面对、克服就好。”面对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突发事件,黄鹏依然可以乐观、从容地面对。
“公司从成立至今,仍处在探索阶段。”黄鹏介绍,从2014年3月到2015年8月,公司并未拿到大的合作,仍然依靠淘宝店售卖产品,平均业绩为每月销售1000个到2000个,最好的时候每月销售6000个到7000个。
“扣除房租、水电费和团队人员补贴,收支仅能基本持平。”黄鹏说,“其实更多时候是,每月赚三四万元,花销却有四五万元,总是亏一点点。”
团队人员几乎是通过自我牺牲的方式,维持公司经营:每人每月领取3000元的补贴,八个人,不分职位高低,都拿这么多。
持续一年多的“饥寒交迫”状态,终于在2015年下半年得到改善。“今年8月份,我们谈成了与创维的合作,就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
大项目握在手,团队又有了前行的动力。“我们每天上午9时上班,基本都是晚上10时之后才离开办公室。”改进技术、完善产品、开拓市场、创新设计……八个人,分别在各自的位置上,为了同一个目标前行。
“上个月,我把每个人的补贴涨到5000元了。”黄鹏说,“这只是暂时的,以后一定会给大家发正式的工资。”
一群为理想而活的“85”后
两个小时的采访中,黄鹏不断接听电话,忙碌程度可见一斑。而另一边的办公区,八个小伙伴更是整个上午未曾抬头:编代码、改设计、写策划……每个人似乎都有做不完的事情。
不约饭、不逛街、不看电影和无休止的加班,似乎已经成为这一创业团队的生活常态。虽然很累,但是他们并无怨言。正如他们在采访中多次提到的:“为自己干活,心甘情愿。”
紧张的工作中,午饭时间,或许是八个人一日最放松、开心的时刻。
手上拿着十几元一份的快餐,拖着椅子聚集在狭小的休息区,笑声便不时传出。他们互相调侃、吐槽,也彼此鼓励、打气,“梦想”,是永远绕不开的话题。
问及“为选择创业”,辞去广州三星通信研究院工作的赵海龙,突然想到一个自认为很精准的比喻。“工作就好比打游戏,在大公司里干活相当于打人机,那是在跟没有生命的东西在玩,弄死的只是二进制的数字;创业就像是在跟真人打游戏,赢了更有成就感啊!”
对于在大公司有所历练的赵海龙,他寻求的是全方位能力的提升和某方面的质的进步,而“几维智能家居”,给了他这样的平台。
“说实在,以前出差出入都是五星级酒店,现在肯定没法比。”产品经理李泽锋说,“但是,现在却有以前得不到的满足。”李泽锋同样是黄鹏在中山大学信科学院的同班同学,2011年毕业后,他进入位于福建的IBM公司工作。
辞去一份人人羡慕的工作,李泽锋并不后悔。事实上,早在加入“几维智能家居”团队之前,他已经开始在广州找工作。“选择创业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我心里有一个方向,所以有信心做这样的选择。”他说,“比起现在做的事情,我更相信我们这个团队,只要我们这帮人在一起,就一定能够做成想做的事情。”
“有些人就想安安稳稳的生活,有些人却希望为理想而活。”团队成员许龙武的话,或许道出了这群年轻人的共同心声。
比起单纯的理想,作为团队的领导者,黄鹏需要考虑的更多。
“资金不足,仍然是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黄鹏认为,由于缺乏资金,导致团队一直行走在悬崖边上;只有有了资金,团队才能走上大道。“大路有多少分岔都无所谓,顶多就是走些弯路。”
黄鹏信任自己的产品和团队,但是他也坦言,未来将会走向何处,他并不确定。“我会一直坚持走下去,无论如何,都要实现一次飞翔。”
在位于黄花岗一栋写字楼的狭小办公室里,八个年轻人如同几维鸟一般,践行自己的梦想。他们或许没有丰满的羽翼,却从未停止追梦的步伐。
对话
“我从来没有想过要放弃”
南方日报:“几维”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黄鹏:首先,几维带有反问的语气,很接地气,同时又有互联网创业的味道;其次,几维鸟还是新西兰的国鸟。我们团队成员,偶然间在网上看到一则名为《几维鸟的梦想》的视频,被这种没有翅膀的鸟,不放弃追逐飞行梦想的精神所感动,即便几维鸟没有翅膀,还是要跑到山顶去飞翔,和我们这群创业者很像;最后,几维象征着“几维智能家居”的发展方向,在时间、空间等多个维度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
南方日报:你觉得你们目前做的这些产品和你们这个团队的优势是什么?
黄鹏:虽然国内现在做了很多智能家居方面的产品,但都是参差不齐的。我们的产品都是用WiFi射频,就是用无线来控制;除此之外,我们研发的app是第三方平台,集成度高,可控制每一种家具,给用户一种比较好的体验;更重要的是,我们团队年轻,研发产品时会更多地考虑现代都市人的生活方式,研发出更具便捷性和时尚感的产品。
南方日报:你现在觉得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黄鹏:我觉得当前最大的困难就是缺乏资金。现在我们走的路旁边有个悬崖,你一直走下去就可能成功,但因为旁边有个悬崖,突然有个问题,你就可能掉下去。如果资金充足,我就可以走到大路里面,大路有多少条分岔路都无所谓,最多就是走一些弯路。有钱的话对市场推广也会快一些,也不会走着一个独木桥过去。所以我们现在在做融资。
南方日报:有信心继续走下去吗?
黄鹏:现在信心必定是有的。我是公司的负责人,我不能说句太累了,就拍拍屁股不干了。我的团队都在这里,我需要有更强的责任感,带领团队继续走下去。更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整个团队技术积累是够的,我们这个产品市场也是有的,所以我从来没想过要放弃。
南方日报:你自己的人生规划是什么?
黄鹏:我希望我的企业可以做大做强,自己最终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附带的,这样我就有能力去改善家庭条件,也有能力去帮助到需要帮助到的人。再通俗一点,我想在老家给我爸妈盖栋房子,给父母一个交代。三十岁的时候想要结婚生子,哈哈。
记者手记
一切因梦想而美好
第一次接触创业团队,黄鹏和他的伙伴们,带给我的是一波波惊讶和惊喜。
惊讶于公司办公场所的简朴。一大一小两间办公室、八个人,以及两倍人数的电脑,这几乎就是公司的全部。除此之外,办公室里没有任何装饰,没有任何彰显“85后”或者“90后”身份的物件。相反,倚靠在墙上的几张折叠床,昭示着团队工作的忙碌。
惊喜于团队伙伴彼此的信任。八个团队成员中,有一半是中山大学信科院2011级的同班同学。同窗情谊,似乎是创业伙伴最好的粘合剂。就如他们自己所言,讨论工作时免不了会起争执,但是这种偶发争吵并不会影响团队的和谐。正如李泽锋所言,他信任的是与他共事的这群人,只要人在,事业只是水到渠成的事。
惊讶于每个人的义无反顾。这群创业者,大多都有三年工作经验,本可在大公司过滋润生活的他们,却毅然辞去高薪工作,加入到这个每月仅能领取5000元补贴的团队。然而在交谈中,我读不到一丝后悔,无论是言语还表情。
惊喜于他们对梦想的坚持。“有些人就想过安安稳稳的工作,有些人却想为梦想而活。”采访结束至今,这句话反复出现在我的脑海里。一群拥有才华的年轻人,能够聚在一起已属难得;然而更难得的是,这群人有着同样的梦想与同样的坚持。
■上期反馈
温国军:首先要感谢记者朋友,感谢他的敬业精神。那一段时间我一直在外地奔忙,他要联系采访我,陌生电话我又不轻易接,所以他一直联系不上。但他毫不气馁,最终通过各种渠道找到了我,期间历时一个多月。我在广州是干出了一点名堂,但是和知名的商人相比,并不算什么,所以当他说明采访意图后,我还是犹豫着要不要接受采访。
但是大热天,他坐地铁来到我的店。看到他满身大汗,不等他再说什么,我已经决定接受采访了。因为我认为,无论做什么工作,敬业精神最为难能可贵。报道也写得比较精彩,见报后,不光是在广州的河南老乡打电话给我表示祝贺,很多网友还为我的创业精神和公德心点赞。这充分说明,南方日报作为广东省委机关报,“高度决定影响力”,所言不虚。
正如报道中写的那样,我当初假如不来广州创业,到现在也只能是过一种“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小农”生活;那种小日子虽然温馨,但是不符合我的性格。而在当时,敢想敢干的人在老家那个小地方还没有多大的用武之地。
我很庆幸,我最终选择了来广州创业。相比内地来说,这个城市开放包容的营商环境,更能让想创业的人大展拳脚。就拿我来说,不但成就了一番事业,而且能够为社会大众做更多有益的工作。现在,我的家人都跟我一起在广州工作生活,事业也不断发展壮大。我们感谢这个城市,也更加热爱这个城市,广州,是我们的圆梦之地。
原文链接: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5-12/11/content_74974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