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协调发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为此,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此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其中,“坚定文化自信”是我们实现文化建设目标的重要价值基础。而所谓文化自信,是指作为中华民族的整体以及其中的每一个体,对于自己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的坚定信仰,对自己民族文化的历史传统、当代价值及其未来走向,以及在世界文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有充分的价值认同和精神归属,敢于并乐于进行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
对于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而言,优秀传统文化正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价值观念、理想人格、思维方式、伦理观念乃至审美情趣等思想文化的结晶,是其正面价值或者说合理内核的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这个独特的价值体系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价值理念。我们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深入挖掘和阐发其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这六个方面的内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与这六个方面的价值观念相辅而行的,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为政以德、和而不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下为公、义以为上、知行合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重要的思想观念。这些思想观念,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智慧和力量,在中国传统社会和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曾经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直到今天,这些思想观念仍然具有治国安邦、安身立命的重要精神价值。
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标识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的滋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为价值取向的中华民族精神,成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内在精神动力。“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充满中华特色的价值追求,为我们民族挺立精神脊梁、善用外部条件、国家长治久安、民众安身立命提供了基本的思维模式和价值理念,从而成为跨越不同时代超越不同阶层的文化精神构建的最大公约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是海内外中华儿女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文化整合、价值认同的最大公约数和精神纽带。同时,它也是我们走向世界、拥抱世界文明的价值根基,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全球化时代主题的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与各国平等友好交往的精神支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相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精神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传承和创新性发展。我们讲文化自信,应当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从而才能更好地找到文化自信的价值基点。
今天的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可谓多元而又开放。今天的世界,更是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面对此情此景,我们要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吸纳世界各国文化的优长之处,以成就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作者系中山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
原文链接: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5-11/21/content_74908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