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深圳市人民政府与中山大学签订共建世界一流大学战略合作协议,市校双方将按照世界一流大学标准在深圳新建校区的消息,引起了巨大反响。
占地约5000亩的深圳校区选址于光明新区,一时之间,这个深圳西北角引来众多关注的目光。对于以绿色为发展理念的光明新区来说,高等学府的落户,无疑带来了一轮新的发展契机。
人才利好 形成从本科到博士培养体系
从光明新区凤凰社区到新羌社区,有一条名为凤新路的道路作为连接。如果是按照从凤凰到新羌的方向行驶,快到新羌社区的时候,你会在路的右侧看到一个正在建设的大型建筑群。
围裹着“绿衣”的建筑物,已经度过了如火如荼的主体工程建设期,正在进行内部装修。这个原本名为市属新明医院的项目,将建成中山大学第七附属医院。就在离医院几百米远的地方,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座青翠环绕的山头。围绕着此山,占地面积约5000亩的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就在此。
据了解,这是中山大学的主体校园之一,预计2018年9月投入使用。该学校将建设约20个学院(系),建成拥有文、理、医、工相对齐全的学科体系。将重点建设医学类学科和新兴工科交叉学科(主要为与生物医学、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科学、先进制造等相关的工程技术学科),以及海洋科学、经济学(金融)等学科。同时,建设支撑上述学科领域的文理基础学科以及相应的专业。
在人才培养规模上,学校办学规模为全日制在校生20000人,其中包括本科生12000人左右,硕士和博士研究生8000—10000人,形成从本科到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根据协议,市校合作双方将以改革、开放、创新的精神,创新体制机制,通过10年左右努力,将中山大学·深圳建成具有中国特色、传承中山大学办学传统、若干学科水平居于国内国际前列、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校区,成为支撑引领广东经济社会发展、辐射亚太地区的高层次创新人才重要培养基地。
此外,为支撑学校医学类学科发展,双方还将依托中山大学附属医院的优质资源,共同在深建设三所附属医院,开展医学科研和高层次人才培养,为深圳市民提供高水平医疗卫生服务。落户光明新区的深圳市新明医院将建成中山大学第七附属医院。
产业利好 产学研合作提升创新能力
事实上,中山大学深圳校区落户光明新区的消息此前已有透露。此次一锤定音后,更是引发坊间热议。
一位知情人透露,2010年光明新区出台了《深圳市光明新区规划(2007—2020)》,其中就规划了发展高等教育,此次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的落户,正好与光明新区此前的规划发展相对应。
可以说,一所大学的落户,从经济上会形成大学经济圈,庞大的消费群体,会带来消费群体、结构的改变;从文化意义上来说,大学往往是区域主流文化的堡垒,将提升大学周边整个居民群的文化素养;此外,大学所需要的配套建设要求高,也将提升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和时序。
光明新区改革办主任李永辉认为,光明新区虽然有华星光电等重大产业项目,但企业带来的品牌影响力是单方面的,中山大学深圳校区落户光明新区,将会加快经济、文化、产业、教育等多重社会要素的流动,提供非常好的效率、效益通道,资源的集聚和扩散作用将越来越明显,“在高等教育方面,深圳的西北部与龙岗、南山等区域也实现了均衡发展,将有利于重塑城区气质。”
作为深圳首个功能新区,光明新区提出了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绿色新城的建设目标。近年来,随着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现代化进程加速。此外,在如城市建设方面也与荷兰搭建了国际交流的平台。但整体而言,光明新区的国际化特色尚未有明显的体现。
“中山大学深圳校区要建成若干学科水平居于国内、国际前列,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校区,并成为支撑引领深圳经济社会发展,辐射亚太地区的高层次创新人才重要培养基地。这对于光明新区的国际化建设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李永辉说。
据了解,在产业方面,近年来,光明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势头迅猛。以2014年为例,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光明新区迅速崛起,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六成。
处在广深港经济主轴上重要节点位置的光明新区,如何既传承历史的发展底蕴,又前瞻未来的发展先机?只有通过创新驱动不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校园落户高等教育能带来高端人才,更好开展产学研合作,激发新区的创新活力。”一位新区资深人士表示。
民生利好 优质医疗资源服务居民
随着中大深圳校区的建立,也将带来金字招牌的“中山医”。新建的深圳市新明医院将建成中山大学第七附属医院,这或将改变光明新区甚至整个深圳的医疗格局。
据了解,由于地处原特区外,尽管近年来光明新区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但是医疗卫生事业欠账较多。据了解,目前新区实际管理的人口约110万。光明新区目前共有核定病床1100张,按统计口径人口49.18万人计,每千人床位2.1张,落后于全市2.79张的平均水平。
为了尽快弥补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短板,深圳市决定在全市较落后地区兴建三级综合医院。
落户光明新区的深圳市新明医院于2008年正式获得批复立项,占地8万平方米(旁边预留2万平方米发展用地),建筑面积约13.5万平方米,一期规划设计床位800张,有望于2017年底正式投用,建成后将是一所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等功能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目前,该工程主体工程已建设完毕,正在进行室内装修。
据了解,中山大学医学院深圳分院预选址用地位于光明新区北部。该用地距离建设中的新明医院约1公里,可连成一片,打造成高等医学教育和实践园区。该地具有优越的生态环境,地处铁坑、莲塘森林郊野公园内,用地面积约124公顷,其中适宜建设用地约59公顷,管理用地约65公顷。因教育科研设施属于与生态环境保护相适宜的建设项目,拟选址用地位于基本生态控制线内。
与中山大学合作共建新明医院将弥补该地区优质医疗资源的不足,该医院不仅能服务深圳北部片区,而且能带动东莞等周边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是把深圳建设成区域医疗中心城市的需要。在中山大学深圳医学院支撑下,新明医院成为中山大学第七附属医院也具备了人才优势。
“做好新明医院项目的建设,既有利于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的需要,也有利于片区就医的需要,还有利于项目的整体推进。”一位医疗界人士表示,作为特大型的城市一定需要有一个区域医疗卫生中心来承担整个地区建设,如果能够把中山大学附属医院的建设结合起来,自然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新明医院总体规划起点一定要高,要把整个深圳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制高点的建设支点把握好。
记者注意到,新明医院周边尚是一条条类似于乡村公路的道路,周边配套的服务业也几乎难以看到。对于光明新区来说,要让民生工程更便民,就有必要提前科学规划,不仅是提升医院周边的交通环境和生活性服务业配套,也需要更好打通光明新区的对外交通。
有新区人士建议,轨道6号线是目前可以期待和把握的在建项目,而规划中经过光明城站的18号线和经过中大第七附属医院、凤凰城片区的13号线(北延段)或未来有轨电车的建设,仍有一些不确定因素。“建议将原来光明大街-光明大道方案调整为公常路-光侨路方案。即6号线由楼村接出后依次在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新区行政服务中心和光明城设站。”
■相关
高等学府就在家门口 一个社区期盼“重生”
从新羌社区书记朱广保的办公室窗户往外眺望,可以看到隔着一个小型的社区公园就是猪婆山。如果在地图上看,猪婆山的旁边,是五个小小的山丘,犹如几只吃奶的小猪仔围在母猪身边,猪婆山由此而得名。
如今,围绕这座名称颇富乡土气息的山头,5000亩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未来将在这里崛起。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就办在家门口,对于新羌社区来说,无异于迎来了一次重生的机会。
这个处于光明西北部的社区,是光明新区比较边缘的社区。11条自然村,1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10平方公里处于生态控制线内。有近7000亩左右基本农田,是深圳唯一有成片农田的社区。
“集体经济从2009年开始起步,近年也成立了新羌社区股份合作有限公司,但目前相关的土地返还还在办理手续中。”朱广保告诉记者。
据了解,由于生态控制线一旦划定,线内将不允许发展工业,只能进行农业和服务业的探索。新羌社区此前希望走观光休闲高端农业的路子,目前有一些项目在做,但还存在较多不确定性。到现在,新羌的集体经济收入为零。在新羌社区的户籍人口中,原侨民占60%,本地人35%,原农场职工5%。社区还有着为数不少的低保户。
除了经济不发达外,新羌社区存在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居民教育观念落后等问题。至今,光侨北路没有延伸过来,社区居民出行难;2015年,这个社区大学毕业的年轻人不超过10人。
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的落户让朱广保这个社区当家人看到了社区发展的美好前景。“希望中大进来后,改变落后地区教育不受重视的现状,在公共配套设施特别是交通方面得到改善。”朱广保说。
采访中,记者遇到了到社区来调研的驻社区党代表彭水清。对于社区发展的困境,他十分清楚,“虽然有优美的环境,但是经济效益低下。”他认为,中山大学落户到新羌社区家门口,未来带来的或将是研发型高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配套服务业等,将让新羌社区走出发展困境。
彭水清建议社区、光明新区要把握住机会,加快土地整备,加快基础设施的推进。
原文链接: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5-11/10/content_74864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