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提醒:
孙逸仙纪念医院21名医“天团”讲座问答详情,见11月1日(本周日)出版的广州日报“健康周”。
180年前,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首家西医院诞生在广州,由此推动了中国医学事业的蓬勃发展,它就是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前身。180年来,孙逸仙纪念医院扎根广州,博爱济世,见证了中国人的疾病谱经历了从“穷病”占主流到“富贵病”蔓延的巨大变化,也在中国医学史上留下一连串耀眼的“第一”记录。
昨天上午,广州日报“名医大讲堂”走进即将迎来180周年生日的“中国首家西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举行第51期讲座,聚焦中国人疾病谱的变迁。医院史无前例地派出21位各科名教授组成的“名医天团”,为街坊现场义诊。
深度合作 为市民提供优质保健医疗资讯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院长沈慧勇表示,从最早的西医院“眼科医局”到医学教育史上享有盛名的“博济医院”,再到如今深受患者信赖的孙逸仙纪念医院,几代医务工作者留下的宝贵财富中,最重要的一点是社会责任感,“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为民众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秉承着这样的理念,在建院180周年之际,医院与广州日报合作举办名医大讲堂,并派出了“最强名医义诊团”,为市民提供义诊服务。“借助广州日报的广泛影响力扩大影响,名医普及医疗科普知识,能更好地为广大百姓服务,这也是医务工作者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沈慧勇表示,愿与广州日报长期进行深度合作。
广州日报负责人介绍,长期以来,广州日报秉承为广州人服务、为老百姓服务的理念办报,健康医疗等民生报道一直是重要的报道内容,深受广大市民长期的支持。而今的广州日报已不仅仅是一份报纸,她已经是现代全媒体矩阵,除了每天发行的100多万份报纸,广州日报还有一系列新媒体平台。其中深受市民欢迎的广州日报健康教育品牌“名医大讲堂”,即同时配有微信公众号“广州日报健康管家”,为市民提供优质保健和医疗资讯,方便市民随时随地了解名医专家的保健知识讲座,分享到广州日报奉献的健康“大餐”。
国人病谱:过去感染病多 如今代谢病多
“过去中国人最常见的是感染性疾病和营养不良,心脏病领域最常见的是有‘穷人病’之称的风湿性心脏病。”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党委书记、心血管病专家王景峰教授指出,如今代谢性疾病发病高企,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血管病影响各年龄段人群。
该院副院长、糖尿病专家严励教授指出,以糖尿病为例,1983年我国居民每千人中仅有六个患者,而现在每十个人中就有一人患病。“以前是爷爷一代得病,渐渐过渡到中年人得糖尿病,未来病人会更多:现在很多小孩肥胖,很可能二十多岁就会发病。”
“我国近一百年来的常见疾病谱,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新中国成立以前,很多人吃不饱,营养不良,因此,那时的常见疾病主要是结核、慢性肝炎等传染性疾病;二是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很多疾病已基本消灭,比如小儿麻痹症、性病等,但是,由于经济条件的原因,结核、感染、慢性肝炎等传染性疾病并没有减少。”医院神经科主任彭英教授指出,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这一阶段的疾病谱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从1993~2008年,循环系统的疾病从30%上升到了80%。其中脑卒中成为我国死亡率最高的疾病,死亡率居第二位的是缺血性心脏病。
听讲+义诊 一举两得街坊大赞“赚到”
昨日,由21位各学科名医组成的“名医天团”成为现场一道风景,吸引了很多读者。平时一号难求的学科带头人出义诊,有些专家参加完义诊就要赶到手术室做手术。
特意从萝岗赶来的胡阿婆因为赶路满脸通红。“这样的机会好难得的。”她一边擦汗一边掏出手机准备录像。胡阿婆一脸兴奋地说,昨日主讲的三个专家平时都难得一见,即使好不容易挂上号,也很难听到他们这么系统地讲健康知识。
“尤其是21个专家出来义诊啊,我今年65岁了,平生第一次看到这么多专家。”胡阿婆说她患有糖尿病多年,一直很担心。今天听了讲座,放心了很多,今后只要认真遵医嘱进行治疗就好了。“讲座结束后又可以参加义诊。反正今天赚到啦!”
昔:“穷病”占主流 今:“富贵病”蔓延
过去:感染性疾病、营养不良、风湿性心脏病为主
如今: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血管病高发
义诊“天团”
王景峰教授(心血管病专家)
王捷教授(肝癌专家)
严励教授(糖尿病专家)
陈汝福教授(胰腺、胆道癌症专家)
郭正辉教授(结石病专家)
陈亚进教授(肝胆微创外科专家)
李建国教授(呼吸疾病专家)
陈其奎教授(胃肠疾病专家)
江山平教授(呼吸系统疾病专家)
彭英教授(神经系统疾病专家)
刘强教授(乳腺疾病专家)
黄健教授(腹腔镜专家)
高梁斌教授(脊柱矫形专家)
杨冬梓教授(不孕不育、辅助生殖专家)
林仲秋教授(妇科肿瘤专家)
方建培教授(儿童血液病专家)
梁立阳副教授(儿童生长发育专家)
蓝育青教授(青光眼、白内障专家)
郑亿庆教授(耳鼻喉疾病-头颈肿瘤专家)
李劲松教授(口腔颌面部肿瘤专家)
郭庆教授(皮肤病专家)
义诊花絮
孩子睡不安稳?爸爸带得少了!
“我的孙女一岁多,食欲很差,晚上老是睡不着觉,而且一定要含着妈妈的乳头才能睡着……”在昨天的义诊活动中,一位赵姨(化名)来到儿童生长发育专家、儿科内分泌专科主任梁立阳副教授的摊位前,满脸愁容。
“您孙女一定很聪明,又比较执拗吧?”梁立阳说,聪明的孩子对味道的要求通常比较高,对睡眠环境要求也比较高,又喜欢坚持自己的意见。“所以,您在辅食的添加中一定要注意调味,不要过于清淡。从目前的数据看,孩子并没有营养不良,不必过于担心。”梁立阳说。
“孩子的爸爸是不是带她比较少呀?”梁立阳又问道。“是呀!您怎么知道?”赵姨很是疑惑。梁立阳解释道,孩子老是睡不安稳,又需要含着妈妈的乳头才能睡着,说明她缺乏安全感。“所以,一定要让爸爸多参与孩子的养育。”
瞒着肿瘤患者 咨询专家意见
记者看见,大部分患者都有备而来,有的带来厚厚的检验单和影像学检查片,有的把正在服用的药物纸盒存了一沓,直接拿给专家看:“我吃这个药合不合适?有没有效?”
排队义诊的队伍中,还有不少代家人而来。两位男读者拿着家人腹部CT片等检查结果,咨询肝胆专家陈亚进。他们的家人一名年轻的患者,腹腔多发肿瘤,由于担心患者知道病情,甚至还希望“把这张检查单改一改,我们不想让他看到”。
原文链接: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15-10/29/content_3038735.htm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在中国医学史上书写多个“第一” 这家医院改变国人只会煎药针灸历史
广州清晨,沿江西路,只要你走进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门诊大厅,就会看到一幅人潮汹涌的画面:每天,有近万名病人涌进医院求治。
如果时光倒流到180年前的11月4日,在这家医院的前身“眼科医局”开张的第一天,当你走进医院候诊室时,会惊讶地发现,这里竟然无人光顾。直到第二天,才有一名眼病女患者,壮着胆子接受了“鬼佬”医生的治疗。
这位女患者在无意中见证了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一刻:中国第一家西医院在珠江畔诞生,由此开启了西方医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改变了中国人治病只会“煎药针灸”的历史。180年来,历经岁月沧桑,几经改名,这家中国最古老西医院始终坚守在广州,以精湛的医术博施济众,在中国医学史上留下一连串的“第一”记录。
孙中山在这里学会做胆囊取石术
1834年9月,美国传教士伯驾医师(Dr. Peter Parke)抵达广州,在新豆栏街丰泰行7号(今广州西关十三行)筹办医院。1835年11月4日眼科医局开业,医院设有候诊室、诊室、配药室、手术室、留医室,候诊厅可容纳200多人,留医室可容纳40多人。当时的中国,绝大多数国民对西医一无所知。几经努力,医院从开业首日无人就诊,迅速发展,开业一年时已收治病人2152人,发展迅速。
近代中国西医教育发端于广州。1837年,伯驾医师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招收三名中国青年学医,用英语讲授医学伦理课。1866年,改名“博济医院”七年后,医院已具相当规模,院长嘉约翰急需人才,正式创办博济医学班,开始系统的医学培训,学制三年。到1903年附属博济医院建独立医学校“南华医学堂”时,博济医院已培养出数百名合格的医生,是中国第一批西医人才。
1861年,博济医院建立护士组织,开展护理工作。1914年,博济医院在院内开设附属“高级护士职业学校”。这是我国最早的护士学校之一,为我国培养了最早的护理人才,对中国现代护理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1886年,21岁的孙中山入博济医院学医,毕业后在澳门等地行医,他能独立操作在当时属于先进手术的胆囊取石手术。
“八大教授”七位曾在这里工作
上世纪60年代,原中山医学院拥有梁伯强、谢志光、陈心陶、陈耀真、秦光煜、林树模、周寿恺、钟世藩八位国家一级教授,被人称为“八大金刚”。当时,一级教授的地位相当于如今的院士。而他们中除了梁伯强外均曾在孙逸仙纪念医院工作,一时传为佳话。
近年来,医院在科研、临床方面不断创下佳绩,拥有国家级学会、协会的副会长、副主委以上级“大腕”11 人。去年,骨科、妇科、肿瘤科、急诊科、泌尿外科、普通外科(包括肝胆外科、胆胰外科、乳腺外科、胃肠外科、血甲外科)、内分泌科、口腔颌面外科以及地方病科(地中海贫血)等九个专科脱颖而出,获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全国最小三甲医院本月启用新楼
在广州老城区,沿江西路、仁济路、爱群大厦,是人们定位孙逸仙纪念医院的三个坐标。作为广东省第一家三级甲等医院,孙逸仙纪念医院还拥有一个全国之最:“全国最小三甲医院”,院本部占地面积仅19.5亩,在有限的院区内,医院深度挖潜,竭力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2015年上半年,该院总诊疗人次达到179.57 万人次。本月,孙逸仙纪念医院将启用位于海珠区盈丰路的南院区新住院大楼,从而大大缓解周边地区优质医疗资源紧张的局面。近期该院还将与花都、番禺合作建设三甲医院,将惠及更多市民。
第一逐个数
中国首例眼疾手术
中国首例截肢手术
中国首例膀胱取石手术
首例剖宫产手术
首例现代麻醉手术
首例病理解剖术
首张医学X光片
首设护士组织
首招女医学生
创办首份医学杂志
名称数次改
从眼科医局到综合医院
1835年11月4日:建院命名眼科医局
1859年1月:正式命名博济医院(Canton Hospital)
1866年:成立博济医学堂
1886年:孙中山先生以“逸仙”之名在这里学医和从事革命活动
1902~1904年:医学堂新校舍建成(1903年)命名南华医学校(1904年)
1933年:广州夏葛医院、博济医院、岭南大学合并
1935年11月2日:岭南大学孙逸仙博士纪念医学院成立
1985年6月:中山医学院易名“中山医科大学”,医院为附属第二医院
1985年11月:由卫生部命名为“中山医科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2001年10月26日:中山大学与中山医科大学合并,医院命名为“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孙逸仙纪念医院)”
2010年3月30日:经卫生部、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医院恢复使用“孙逸仙纪念医院”名称,正式更名为“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原文链接: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15-10/29/content_30387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