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南方日报】历经十年筹备编撰,520册已于今年4月全部出版 广州将启动《广州大典》 二期研究工作

稿件来源:南方日报2015年10月19日AII02版 作者:张西陆 编辑:刘嘉 发布日期:2015-10-19 阅读量:

近日,广州举行“《广州大典》与广州历史文化”学术交流会、广州大典研究中心编纂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全体会议。历经十年筹备编撰,《广州大典》520册已于今年4月30日全部出版,广州即将启动《广州大典》二期的研究工作。

二期主打民国时期广州文献研究广州市市长陈建华在16日举行的学术交流会上说,广州文献典籍是广州寻找自身历史渊源、厘清自身发展脉络、更好地走向未来的“根”和“魂”。《广州大典》实际上是今人和古人的对话,可以从古人智慧中吸收营养来做好当下工作。

陈建华指出,要大力推动《广州大典》与广州历史文化研究相结合,扎实做好《广州大典》基础点校研究,开展以文献为基础的系列学术研究,同步推动普及性研究。要启动《广州大典》二期的研究工作,对民国时期广州文献、民国前海外广州文献的编纂进行研究。

继上午学术交流会后,当天下午,举行了广州大典研究中心编纂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全体会议。市社科联宣读了学术委员会和编纂委员会聘任通知,陈建华向学术委员会和编纂委员会委员颁发聘书,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等4位专家代表在会上发言。

陈建华说,广州大典研究中心编纂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的委员,肩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提升广州城市文化软实力、为广州培养优秀文化人才的重担,将为增强广州城市文化影响力、推动建设世界文化名城贡献力量。

广州要加快推进《广州大典》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并通过图书馆、博物馆等载体,将岭南文化的文脉延续传承下去,使文化薪火相传;要建立两个委员会常态化、制度化的工作机制,积极开展广州历史文化研究的对外交流合作。

广州大典研究中心编纂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成立16日下午,广州大典研究中心编纂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正式成立,并召开了两个委员会的首次全体会议。记者从会上获悉,编纂委员会主任由广州市市长陈建华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由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担任。

市社科联相关负责人透露,今年4月30日,《广州大典》520册全部出版并召开出版座谈会,广州大典研究中心正式挂牌成立,同时加挂广州古籍研究保护中心、广州大典编辑部牌子。

目前,大典的推广、利用、编纂等各项工作正在开展,而由中山大学图书馆牵头,推进《民国时期广东文献的收集、整理及出版可行性报告》课题的研究工作,将为《广州大典》二期项目的开展提供充分、科学的基础支撑。《广州大典》出版后,研究中心举办了各类主题展览和研讨交流活动,宣传推广《广州大典》,向四海来宾呈献这一浩瀚巨着的出版成果,彰显广州文化底蕴。

16日成立的编纂委员会是研究中心的业务指导机构,主要职责包括审议《广州大典》编纂工作计划、实施方案和编纂的重大决策事项;审议研究中心的研究方向、发展规划与专项研究计划。该委员会共有18位委员,基本是原《广州大典》编辑部成员,其主任由陈建华担任。

学术委员会作为研究中心的学术顾问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制订学术委员会章程;审议《广州大典》编纂工作的学术问题;参与科研课题的选题、科研成果的评审鉴定工作;审议研究中心的重大学术活动。 该委员会共有30名委员,汇聚了广州地区文史、考古、出版、图书馆等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其主任由陈春声担任。

在当日两个委员会的全体会议上,4名代表就《广州大典》的编纂和研究等工作进行了发言,并提出建设性意见。下一步,两个委员会将指导研究中心,持续开展广州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和开发利用等工作。

■相关

专家学者赞《广州大典》——展现广府深厚文华 重铸广州文化地位

16日上午,广州市政府召开了“《广州大典》与广州历史文化”学术交流会,来自历史、文博、图书、宗教、艺术等领域的几十位学者聚集一堂,从各自的角度对《广州大典》给予高度评价,并就研究推广利用等积极建言献策。这一520册的巨篇,不仅抢救和保护了广州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展现了广府2200年的深厚文化,还重铸了广州文化重镇地位,为现今广州文化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历经10年艰苦磨砺,今年4月,《广州大典》终于全部出版。该书系统收录了1911年以前有关广州的着作、广州人的着作和广州版丛书4000余种,编成520余册。共收录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1558种底本,中山大学图书馆246种底本。其余为包括国内54家图书馆、港澳地区3家图书馆,以及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德国、日本等18家图书馆及私人藏书家所珍藏底本。入典文献尽可能收录不同底本,影印古籍力争忠实原底本。

广州没文化?《广州大典》已说明一切广州市政府参事李明华则表示,广州学者一直有一个心愿,希望能有一个关于广州地方文献的大全,上世纪90年代出版了《岭南文库》,但不系统,不是成体系分类编纂的;2002年,省立中山图书馆编纂出版了《新广雅丛书》,但规模不够大。现在《广州大典》是比较全面系统完整地搜集资料,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李明华说:“《广州大典》为何在这个时代能够产生?盛世修典,我们正碰上了中国的盛世,也是广州的盛世,才成就了《广州大典》。”他还表示,《广州大典》重铸了广州文化重镇地位,留住了广州文化的根和魂。李明华说:“有人说广州没有文化。我们什么都不用说,把520册的《广州大典》摆在面前已经说明问题了。广州是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但广州文化的基因和底蕴是什么?此前没有足够证据,现在有了全方位对广州文化的描述解析,寻到了广州文化的源和流。”李明华说,《广州大典》是能够代表广州文化的名片。他说传承文明要有载体,口口相传是不完整的,不可靠的,有了《广州大典》,广州的文明能更好传承,而且对孤本的传承更是功不可没。这充分体现了《广州大典》的价值。

对”非遗”保护是利好

广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李旭柏从编纂体例的角度,谈了《广州大典》的特色。据悉,《广州大典》体例结构基本因袭《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大体因袭《四库全书总目》,虽改为经、史、子、集、丛五部,核心仍是四部分类法。仅从子部来说,已经包罗万有,堪称百科全书。

李旭柏说,子部原以庞杂着称,涉及学科领域广泛,上至天文星象,下至地理风俗,诸子百家,三教九流,小说怪异,奇闻异谈,农林家畜,跌打损伤,内外妇儿医,美术棋艺,甚至占卜扶鸾、风水堪舆等等,均纳入其中。

暨南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研究所王元林教授从《广州大典》谈起,对广东文化典籍资源开发建言献策。他认为,目前广东文化典籍资源开发的成绩主要体现在《岭南文库》《广州大典》等地方文献典籍的整理、研究、出版与数字化上,其经验应该多推广。完善广东地方文化典籍的出版体系,推进广东文化典籍资源数字化建设,挖掘文化典籍深层次的文化价值,是进一步推动广东文化典籍资源开发,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策略。

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曾应枫则非常关注广州民间传说的抢救和保护工作。她说,在《广州大典》中,有不少文献记载着民间传说的产生和演变,这些民间传说有多种版本。而古文献的记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定中非常重要。大典的出版,对于”非遗”保护是利好,应该让更多文人加入“非遗”和民间文学的保护中。

原文链接: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5-10/19/content_7478048.htm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