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帥誠廣州報道)前事不忘,後事之師。10 月25 日是台灣光復70 周年紀念日。當日上午,來自大陸、香港、台灣及加拿大、日本、韓國等國家和地區的130 餘位專家學者及新聞出版界人士齊聚廣州,於紀念抗戰勝利與台灣光復70 周年學術研討會上,發表相關主題演講,重現並強調當年的歷史真相。
開幕式上,中國社科院院長王偉光發來書面致辭,台盟中央副主席陳蔚文、全國台聯黨組書記梁國揚、中山大學黨委書記陳春聲、台灣日本綜合研究所所長許介鱗、中國史學會會長張海鵬分別致辭,對會議的召開表示祝賀。
王偉光在致辭中表示,1937年,日本發動對中國的全面侵略戰爭,在台灣推行皇民化運動,企圖從精神上徹底俘化台灣人民,使台灣成為侵略中國大陸乃至地區的殖民基地,這些都是鐵的歷史事實,當前有一種論調認為,是日本開啟了台灣的現代化,這是一種脫離歷史事實的觀點。
開幕式結束後,來自各國家及地區的專家學者們分別作了主題演講,其中來自香港中文大學的教授鄭海麟作了名為《從歷史與國際法看台灣的法律地位》的主題演講。
王曉波:日據50年 台無「皇民」
台灣世新大學教授王曉波在演講中指出,近年台灣有部分人提倡「皇民化」,針對這種荒謬言論,他強調,日據台灣50年間,沒有一個台灣人當過一天「皇民」。王曉波補充道,關鍵證據就是當時存在的民族差別待遇,「日本當時實行的台灣總督獨裁的六三法,日本國民在台灣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集會結社出版自由等,台灣人則沒有」。這種畸形的體制使得當時出現了一些可笑的現象,1920年台灣青年雜誌無法直接在台灣出版,需要在日本創刊發行後銷往台灣。
他還坦言,當時相同職位的台灣人和日本人,日本人薪資高出一倍,更甚者強制台灣學生在學校競賽中不能超過日本人獲得第一名,在工作單位台灣人也不可擔任主管職務,台灣人無法成為正式的兵種只能當炮灰等。即使1941年日本開始在台灣真正實行皇民化政策時,諸如此類的民族差別對待,使得台灣人對日本人存在無法消解的矛盾,台灣人也永遠無法成為真正的「皇民」。
李中邦:扭轉「親日」變為「合中」
台灣日本綜合研究所總編輯李中邦在談到台灣光復後新「親日」現象對兩岸關係的影響時提到,台灣光復後的70年間,從「抗日」和「光復」角度來說,台灣越來越多人不想提抗日,且現今台灣的「親日」現象日益明顯。
他表示,當前台灣政府或地方政府興建、重建相關建築或舉辦與日本文化相關活動越來越多,甚至台灣的日本料理店數量已超過中餐廳總和,「311東日本大地震」台灣捐款世界第一,安倍感謝被寫入教科書,台灣民間也開始盛行將日文漢字詞語當成中文使用,電視廣告、住宅建案名稱直接使用日文等現象。
李中邦表示十分擔憂,他提議未來大陸應該努力爭取東亞流行、時尚、文藝、演藝的主導地位,他認為當前的流行文化都具有一種沒有統戰的統戰魅力,也更容易打動人心。只有從這些角度引起台灣民眾的注意和共鳴,才可能扭轉台灣「親日」變為「合中」。
海內外學者還原歷史真相
台灣日本綜合研究所所長、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兼任教授許介鱗:
「我從小接受的就是日本皇民化教育。日本當局鼓吹、灌輸給我們的,都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是日本人』、『台灣人是三等人』、『要為天皇犧牲生命』這樣的觀念,這不是殖民化,又是什麼?」日本當局宣稱要改造殖民地民眾為「真正的日本人」,其真正目的就是要將殖民地人民送上戰場,為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戰爭服務。
「有人說日本殖民期間台灣稻米產量大幅上漲,但當時台灣產米的50%被強徵充作日本軍糧,台灣土地的三年輪作也是為了滿足日本糖廠的生產需要。產米的寶島吃不到大米,我小時候吃的主食就是番薯乾,這到底是現代化還是剝削,不是很清楚嗎?」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教授陳小衝:
「日本在台灣的確進行了一些經濟建設活動,但這些『成果』和『成就』只是表象,背後隱藏的是日本企圖將台灣變成掠奪資源的寶庫這一真實目的。」有人說沒有阿里山小火車就沒有現在的旅遊業,但日本殖民者當初開建鐵路的真正目的就是為了掠奪阿里山中寶貴的林木資源,運回日本建設神社、投入戰爭。
韓國國民大學國史學科教授文明基:
在辨清經濟上殖民特徵的同時,海內外專家學者還釐清了台灣日據時期「警察政治」的主要特點。研究顯示,同樣是日本的殖民地,在警察人力的佈置上,台灣明顯比朝鮮更加密集,密度幾乎是後者的三倍。日本在台灣實行的是自上而下嚴密控制、監視民眾日常生活、實施過度鎮壓的集權式治安體系。■新華社
陸學者:共享史料 共寫史書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帥誠廣州報道)江蘇師範大學教師教育學院副教授薛偉強在研討會期間的演講中,以海峽兩岸中學抗戰史教育的差別為例,指出兩岸應努力克服意識形態束縛,在「共享史料、共寫史書」的基礎上,共同編寫中國歷史教科書,凝聚兩岸共同歷史記憶,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
薛偉強認為,歷史教育尤其是中學歷史教育在凝聚兩岸共同歷史記憶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是任何其他途徑無法取代的。有關抗日戰爭,海峽兩岸的課程標準、教材觀點、重點史實敘述等諸多方面異多同少,尤其是涉及國共關係時,兩岸基於各自立場看法迥異。
台教材淡化國軍抗戰
「意識形態差異是凝聚兩岸共同歷史記憶最大的阻礙。」薛偉強說。通過舉出實例對比兩岸中學歷史教科書關於抗日戰爭的內容,他指出,台灣歷史教材的內容雖然視野廣闊,但抗戰史基本上重點不講抗戰,可以淡化國軍抗戰英勇事跡及日軍侵華暴行,對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抗戰更是避而不談。「這當然與台灣多年的藍綠惡鬥、『台獨』猖獗的特殊政治生態有關。」
薛偉強還強調,與台灣教材中避開歷史真相的態度相比,大陸教科書反而不吝篇幅描述國民黨軍隊正面戰場英勇抗戰,顯然大度有加。「對於歷史教育而言,摒棄狹隘的歷史觀至關重要」,他表示,抗日戰爭是全民族的抗戰,應該停止內耗,團結一致,向世界充分展示中華民族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