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永杰 1977年考入吉林大学考古专业。先后在甘肃省博物馆、吉林大学考古学系、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工作。现为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南中国海考古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
中国人是何时驾舟的?按先秦文献《周易·系辞》说“伏羲氏刳木为舟,剡木为楫”,那就是古史传说时代的事情;按考古发现的浙江萧山跨湖桥独木舟,那就是前仰韶时代的事情。
据《跨湖桥》发掘报告,该遗址出土的独木舟属第一阶段遗存,年代为距今8200~7500年。独木舟为松木材质,保存较好,一端残缺,船舷大部残失,船体残长560、宽52厘米。船头上翘,窄于船身,宽29厘米。船体内侧遗有三片黑焦面,是火焦法挖凿船体的遗痕。船体较薄,船底与船舷厚约2.5厘米。船体均匀流畅,船内打磨光滑。在独木舟的周围还发现分布规律的木桩和柱洞,木桩是用于固定独木舟的。独木舟的东南侧堆放了许多木料和树枝,用于制作边架。舟两侧各发现一支松木木桨,桨长140、桨板宽16~22、桨柄宽6~8厘米,柄端有穿孔。独木舟的周围还出土有砺石、石锛和石凿等加工工具。发掘者据独木舟的出土情境分析认为,这里应该是一个独木舟制作的加工场。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说过:“火和石斧通常已经使人能够制造独木舟,有的地方已经使人能够用木材和木板来建筑房屋了。”史前时期居住在钱塘江之滨、湘湖岸边的跨湖桥居民,就是用安柄的石锛和石凿借用火烤焦剖制成了松木材质的独木舟。
余姚河姆渡遗址与萧山跨湖桥遗址地域比邻,年代相当,那里也发现有与用舟相关的遗存。该遗址出土了六支木桨,木桨均是用整段木料加工而成,桨叶呈扁平状,柄部粗细适中,自上而下逐渐变薄,线条流畅,形状类似今天江南水乡使用的手划桨。
此外,在距今5000年的浙江杭州水田畈和吴兴钱山漾遗址中,也都有独木舟的木桨出土。另据报道,在浙江余杭临平茅山遗址南部一条喇叭口状古河道中,发现一只保存基本完整的独木舟,该舟头尖尾方,全长735厘米、深约23厘米,由整段巨木凿成。这些发现都属于距今约5000年的良渚文化遗存。
以上这些发现都集中于江南水乡浙江省,遗址位于低海拔的平原,遗址周边水网河道众多,湖泊星罗棋布,有着广袤的水域。生活在这样环境中的史前先民,率先发明了独木舟,用于渔猎捕捞和水上交通。
独木舟具有取材便利、制作简便、应用广泛、行驶快速等特点。因此,自发明以来就再也没有间断使用,史前还可举胶东半岛上发现的龙山时代独木舟,历史时期可举江苏武进淹城发现的东周独木舟、福建连江西汉独木舟、广东化州东汉独木舟、 江苏扬州施家桥唐代独木舟等,以至今天端午龙舟赛所用的龙舟都是一脉相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