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广州日报】广州首条双向城市行车隧道——中大北门隧道地下连通滨江东 江景更靓

稿件来源:广州日报2015-10-13第A18版 作者:徐静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5-10-13 阅读量:

透过“第一”看广州

中山大学北门广场,最近经过短期绿化升级改造,10月份重新开放。中大北门广场,是广东高校首个开放式广场,而广场下的则是广州首条开建的双向城市行车隧道——中大北门隧道。如今的中大北门广场,已是广州知名旅游景点,也成为广州市民重要的休闲场所。现在看来,中大北门隧道是这些变化的关键,它让滨江东路全线贯通而非人为中间隔断,也让这条有广州最美景观之一的城市道路越发迷人。

从江西来到广州旅游的刘先生,首选参观地就是中大北门,珠江边凭栏远望,景色优美。他并不知道广场下面的中大北门隧道是广州这个城市首条开建的城市道路行车隧道。事实上,此前,广州已修建多条立交桥,但立交桥对城市环境影响明显。因此2000年开始,广州基本在市区不再建设立交桥,转而采用隧道解决城市节点交通。

广州市志的记录显示,中大北门隧道是滨江东路扩建改造工程的组成部分,连接滨江路、横穿中山大学北门。为减少对校园的影响,采用下穿式隧道,全长434.4米,闭合箱形隧道长100米,净宽27米,深8米,隧道东西两侧为引道开口段,长343.4米,附设两条弯道作为中山大学进出下穿隧道的通道。

广州市政集团总工办主任司海峰曾参加中大北门隧道的建设。他介绍,该工程于1999年7月开工,主体工程于2000年12月完成,市政公司施工。他回忆道,当时,滨江东路皆为土路,两端为断头路,无法全线通行,这也是中大北门隧道修建的重要意义。

司海峰透露,中大北门隧道因紧邻珠江,在防水技术上有多个创新。“隧道的结构是自防水的。”司海峰说,修建时曾参考珠江隧道的防水技术,黄埔大道隧道建设时也曾到此观摩学习,从这个角度看,中大北门隧道对广州的隧道建设具有示范意义。

建设:中大北门广场随后建成

中大北门隧道建成后,中大师生和附近村民已开始使用,但因滨江路并未修通,隧道无法第一时间成为滨江路交通的贯穿通道。但隧道的开通加快了中大北门广场的建设。2001年,中大北门广场落成。据悉,该广场作为珠江两岸景观改造工程中的重要景点之一,是集旅游观光、市民休闲为一体的开放式文化广场。

中大中文系教授黄天骥回忆,在建造北校门的日子里,工程状况牵动着中大师生的心,那时很多人都会往珠江边跑,张望打听工程的进展,有人还会偷偷钻入施工禁区,看看牌坊被打造成什么模样。

忆事:北门曾是中大学子港湾

由于有中大码头至天字码头的水上交通,校园内的主要建筑均坐南朝北,北门是主校门。“中大码头”原名康乐码头,1952年改名为中大码头。上世纪60年代中期,北校门成了“三不管”的死角,直至20世纪末,北校门的重建才提上议事日程。现在的中大码头是2002年中大北门翻修的时候改造的新址。

黄天骥在《我们的北校门》一文中回忆道,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康乐园远离闹市。中大北校门对着珠江,旁边树立连着的华表作为标志。堤岸上种着丛丛簇簇的荔枝树,门的左侧,是一条流入珠江的小溪,溪上有木桥,桥边的风雨亭,是等候轮船北渡市区的地方。那时,北校门人迹少至,对中大学生来说,是个宁静的港湾。

现状:广场成市民热衷休闲地

在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袁奇峰看来,中大北门隧道的建设改变了滨江东路的交通格局,使当年的荒芜之地变成如今的繁华之所。不过袁奇峰也说,当年的规划也有值得商榷之处,那就是江边建筑规划没有限高,使得中大附近区域被高层建筑围绕。同时因到江路线过少,使得珠江的公共性受损。

如今,这个开放式校园广场,经常有各种文娱活动,广场舞等也成为中大北门广场的重要休闲项目。2007年,相关管理部门加强了对广场的整顿和管理。今年9月,中大北门广场进行新一轮的绿化升级改造,花卉植物成为北门广场的主体,散步休闲再次成为这里的主导休闲方式。

中山大学北门广场

结构:由中山大学牌坊、中山大学校徽、中山大学校训及校史等部分组成。中山大学牌坊为古色古香的中国双层牌楼,是根据中大古牌坊的风格所重建,牌坊上有中大首任校长邹鲁先生手迹复制的“国立中山大学”六个字。

寓意:牌坊的底座后面,连着石桥,再连着稍高于地面的平台。平台四周,绕着流水。在黄天骥教授看来,设计者的构思,应是借鉴“泮水”和“辟雍”的意蕴。古代的高级学府,设在泮水之上,入学也称“入泮”。周王朝的尊贵学府在雍水之侧,四面环水,学子在岛上学习,可以隔绝外界的干扰。

原文链接: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15-10/13/content_3027477.htm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