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热播的电影《滚蛋吧,肿瘤君》,剧本改编自女漫画家熊顿的遗作,熊顿也因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去世。电影让癌症这个话题,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其实,广州有不少医生,在攻克癌症方面取得不少研究成果。比如,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的放射免疫治疗技术,在国际上也是处于领先水平;中山大学联合团队的研究结果显示,血清microRNA有望在现行方法诊断前1年“抓住”肝癌;中山六院与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合作研究发现了新的肠癌生物标记物,未来或可用于研制新药。
南方医科大学肿瘤中心:免疫治疗有望让患者告别切、烧、毒模式
“治疗恶性肿瘤,除了切(手术)、烧(放疗)、毒(化疗)之外,一种通过生物治疗,唤起人类自身免疫系统攻击肿瘤细胞的治疗方案,将为攻克癌症提供新的手段和思路。”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南方医科大学肿瘤中心主任罗荣城,近日在1000多名国内外肿瘤专家参会的“第九届肿瘤生物治疗与分子靶向治疗论坛”上如是表示。据悉,这一全新抗癌手段目前在我国已进入临床注册阶段,已有过千名癌症患者从中获益。
罗荣城表示,随着对肿瘤发生发展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和生物技术的发展,肿瘤生物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美国《科学》杂志将肿瘤免疫治疗列为2013年十大科学突破之首;联合免疫疗法治疗癌症作为唯一的生物医药项目还入选了《科学》杂志预测的“2015年可能出现的四项重大研究突破”。CAR-T细胞疗法目前在美国的临床领域,能够100%治愈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和80%急非淋白血病。该疗法在恶性淋巴瘤的治愈率也超70%,并对10%-30%的实体瘤证实有效。
“目前,这些国外的前沿研究成果,已经开始进入我国的注册临床试验阶段。有的免疫靶点抗体疗法,我国也在自行研发自己的原研生物药物,并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罗荣城表示,从已知的国内多家肿瘤中心的结论来看,这些以免疫靶点为攻克癌症对象的治疗方案,同样适用于中国人、黄种人。
“南医大肿瘤中心在肿瘤生物免疫治疗上具有先进齐全的治疗技术。是全国最早开展肿瘤生物治疗与免疫治疗的团队之一,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细胞免疫治疗体系,放射免疫治疗更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罗荣城表示,该疗法目前已成功问鼎了一例内分泌恶性肿瘤的病人的病情。专家指出,生物免疫治疗目前主要应用于前列腺癌、恶性黑色素瘤、各种肺癌、鼻咽癌、肝癌、胃癌等多种癌症。生物免疫治疗适用于癌症的各个阶段,不仅适用于早期肿瘤患者的治疗,一些晚期肿瘤病人通过生物免疫治疗后也能达到部分或完全缓解。由于该治疗手段没有毒副作用,也是那些年龄较大,机体免疫差,害怕放化疗毒副作用患者的更优选择。
中山大学联合团队:新“武器”或让肝癌提前1年现形
肝癌,就是“地位”一直难以撼动的一种癌症。8年来,广州的肝癌在癌症当中发病率排第3,死亡率位列第2,在全国亦是如此。如何在早期发现肝癌的“踪迹”,及早治疗,以提高肝癌患者的生存率,这是临床医生、科研人员和普通人都梦寐以求的事儿。近日,中山大学联合团队的研究结果显示,血清microRNA有望在现行方法诊断前1年“抓住”肝癌。
目前,国内外主要通过肝脏B超和血清甲胎蛋白(AFP)来筛查肝癌,甲胎蛋白主要来自胚胎的肝细胞,它的异常升高警示肝癌的存在。然而这两种方法,对小肝癌和早期肝癌的准确性和敏感性却不甚理想。近年,另一套体系、一类新型的小分子非编码RNA,即microRNA(miRNA)逐渐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它的异常也被证实与癌症密切相关。
那么,血清miRNA能否“跟踪”肝癌?它是否能作为肝癌早期预警的生物标志物呢?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中山三院双聘教授庄诗美,联合中山三院感染科崇雨田教授、肿瘤医院、孙逸仙纪念医院等机构的研究团队,自2009年起便开启了这项研究工作。
巧合的是,崇雨田教授早在2008年就开始对慢性乙肝病人进行定期随访,大部分病人每3个月进行一次肝功能、甲胎蛋白及肝脏B超等检查,并预留血清标本。随后的几年时间里,在1484例随访病例中,发现新发肝癌30余例,这些病例90%在临床确诊时,均还只是小于3厘米的小肝癌。“这个血清样本太宝贵了。肝癌的样本不少,但小肝癌患者一年前的血清样本还能保存下来,实在不易,或许全世界都难找到这样定期的随访系列标本。”庄诗美说。
相关研究成果,已经于2015年7月正式发表在国际著名肿瘤期刊《The Lancet Oncology》上。崇雨田称,血清miRNA稳定性好,检测便利且无创伤性,花费也不高,有利于连续动态监测和大规模筛查。预警病人发生肝癌的可能性后,可进一步通过CT或核磁共振等更加精密的检测手段帮助诊断,以尽早采取射频消融、手术切除等方法,实现早期干预。
“目前,Cmi仍在研究阶段,已申请专利。随后研究团队将寻求合作者,在全国其他地区进行效果的验证,如果能够得到验证,将进一步研制、开发试剂盒。因此,Cmi最终能否应用于临床,还有大量工作验证要做。”庄诗美称。“试想一下,如果能预测一个病人在一年后肝癌发生率接近三成,这对于病人来说,是极大的福音。”崇雨田说。
中山六院直肠肛门外科:发现肠癌新“守卫”未来或可用于研究药物
结直肠癌发病率是广州癌症的“千年老二”,每年10万人中,总有超过30人“中招”,死亡率则是“千年老三”,仅次于肺癌、肝癌。耐药性使得目前肠癌的药物应用,尚存在局限性。中山六院与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合作研究发现了新的肠癌生物标记物,未来或可用于研制新药。这一研究成果于2015年8月10日,在国际肿瘤学方面的顶尖杂志《Cancer Cell》上发表。
目前,随着人们意识增强及肠癌筛查逐渐普及,早期肠癌患者检出率有所提高。但肠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机制仍未完全清楚,且对于晚期肠癌患者来说,靶向药物,如西妥昔单抗的出现使患者平均生存时间有所提高,但因为耐药性等原因,其应用尚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更多肿瘤分子标记物的发现显得更为重要。中山六院结直肠肛门外科副研究员方乐堃说,团队研究发现,在大肠癌样本中,蛋白复合物的一个亚基“CSN6”在肠癌患者中高表达,这意味着,CSN6是肿瘤“守卫”,通过清除抑癌基因,也能部分“掌控”结直肠癌患者的生死。那“抑制”CSN6的表达能否让肠癌“失效”?“确实存在这种可能性。”方乐堃说,癌症中起作用的因子也需要传递信号。信号通过一串基因往下传,在大肠癌中,信号先到EGFR,再到RAS,随后传递到CSN6。
目前使用的药物西妥昔单抗就是通过抑制EGFR来起效的。“但我们发现在一定的人群中RAS发生了突变,这意味着,虽然抑制了EGFR,但下游信号通道‘另辟蹊径’,还是能起作用,由此,药物出现耐药性。”这时,CSN6或可发挥作用。因为它处在信号下游,如果找到抑制它的靶向药物,信号通道依然能够被“扼杀”。
结直肠外科专家、中山六院荣誉院长汪建平称,未来精准医疗将是重要方向,或可针对患者生物标记物情况来设计个性化的诊疗方案,提高诊治效。此次研究的完成,也将为下一步深入探讨CSN6的作用机制和针对CSN6研制靶向药物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原文链接:http://epaper.oeeee.com/epaper/G/html/2015-08/19/content_3458800.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