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节(1901-1977),现代历史学家,浙江永嘉(今温州市鹿城区)人,原名翰香,字子植。师从王国维、梁启超和陈寅恪,着有《中国史学史稿》等,曾先后任教于燕京大学、中山大学历史系。
1935年夏秋间,刘节与新婚妻子钱澄在日本旅行结婚,可以说非常新潮。回国后,刘节携妻在北平举行结婚答宴,后又回乡省亲,此过程中,颇得值得钩沉的史迹。
“汉奸之家”有异类
钱澄,字清之,是著名日文翻译家钱稻孙的三女儿。钱澄冰雪聪明,语言天赋极高。她中学在北平读法国教会学校,说法语是必需的。因为日语是钱家的常用语言,因此她又可以操流利的日语。后来在温州、广州生活,号称中国最难懂的两种方言,她都说得与当地人无异。
这是一桩门当户对的婚姻,钱家可是名门望族,钱稻孙是文化名人,而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钱玄同是钱澄的叔公,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奠基人钱三强、国学大师钱仲联是钱澄的堂叔父。
抗日战争爆发后,“知日派”的钱稻孙倒向了日伪集团,后来还充任伪北平大学校长,成了文化汉奸。刘节日记有记:“钱宅诸内弟并入伪组织,钱公亦做了新民学院之副院长。”(《刘节日记》1939年1月14日),这当然令刘节沮丧不已。
刘节是爱国主义者,是坚定的主战派,他在1939年元旦日记中写道:“知汪精卫主张对日议和,诚然不可,但汪氏之主张必定失败。中国之前途当会走上英美法一集团里去,我认为这是最正当的步骤。”刘节有没有收到岳父让他加入其文化汉奸队伍的邀请?不得而知,总之他不为日伪所用,1938年底逃离了上海敌占区,用实际行动与岳父的汉奸言行划清了界限。刘节历经千辛万苦辗转奔赴西南大后方,在都匀、成都、重庆等地教书或做研究工作,直至1946年。
后来证实“钱宅诸内弟并入伪组织”的消息不确,钱家也有不与父亲同流合污的硬骨头:归寓不久,钱宅五内弟自城外赶来,始知老五于去年九一八从北京逃出,直至广东二姐家,迨广州沦陷,又与张家一同逃至澳门,乃转香港海防抵此,已有二月余矣!现在昆华中学读书,人已大胖,气象尚佳。(《刘节日记》1939年1月15日)原来妻子的五弟在1938年9月已经逃离北平,辗转到了昆明继续学业。这对刘节来说确是一个大大的安慰。
高朋满座的婚宴
1935年11月9日中午,已辞任国立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兼金石部主任,现任燕京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的刘节,在北平举行婚宴请客。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当日日记有记录:今午同席:胡石青盼遂刚主以中黎劭西西堂皖峰绍虞寅恪了一森玉立厂等七十余人(客)刘子植夫妇(主,为结婚答宴也)。
从顾颉刚这则日记可知,此宴为日本旅行结婚回来之后,刘节夫妇做东的“结婚答宴”。邀请的全为老师、同事、同学、朋友。其中有:老师陈寅恪;燕京大学同事顾颉刚、郭希汾、黎锦熙、唐兰;清华国学研究院同学刘铭志、谢国桢、王庸、储皖峰、王力;以及胡汝麟、徐鸿宝、张正等七十余位客人。若按传统的八仙桌排座,当筵开十席,场面颇大。
亦师亦友的顾颉刚,刘节在档案中把他列为“重要社会关系”,并说二人“同为古史辨派”,关系深厚。
顾颉刚日记记录参加刘节结婚答宴的人,与顾本人也关系密切,黎劭西、张西堂,包括刘节,与其同为“古史辨”派。刘节作序的第五册《古史辨》中,就有黎劭西一篇《左氏春秋考证·序》。宾客中的胡石青、徐森玉为父执辈。徐森玉曾任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刘节对其非常尊重,以“森丈”尊称。1939年刘节逃难从越南刚到昆明时,就住在先已抵昆的徐森玉家。在离开昆明转赴重庆前,刘节还向“森丈”借过盘缠,可见他们关系之密切。
刘节长子刘显曾读了顾颉刚这则日记后跟笔者说,其父与国立北平图书馆馆长袁同礼关系密切,婚宴一定会邀请他出席。那么,是袁同礼应邀参加了顾颉刚没有记录,还是他因故没能赴宴呢?1937年袁同礼推荐刘节至加拿大多伦多图书馆任职;刘节所写个人档案中,北平图书馆工作经历的“重要社会关系”填的是袁同礼,足见二人关系确实不是泛泛之交。
酒后上房唱昆曲
刘节1935年夏秋间到日本旅行结婚,11月举办隆重的“结婚答宴”,婚后第一次回乡省亲,安排在了1936年的暑假。
刘节先是偕新婚妻子到上海拜见了当时于上海国信银行供职的父亲,然后与父亲一起回温州。
刘节父亲刘景晨,字冠三,后改号贞晦,是著名社会活动家,民国时国会众议院议员,1949年后曾任温州市政协副主席。
1936年8月1日,刘节夫妇与父亲一起在上海乘船回温州。作为长子长孙,刘节新婚最高兴当属祖母陈太夫人了。按那时国人的习惯,老太太早该抱曾孙了。盼了好多年,三十五岁的孙子领着孙媳妇回家,老祖母终于安心了。此时,年逾古稀的祖母其实已染沉疴,在刘家宴请亲朋戚友的囍宴过后两个月,祖母就了无牵挂地离开了尘世。
刘节新婚回乡还有一件好玩的事:刘节三妹刘葵回忆说,大哥在喜宴上喝多了,爬上刘宅的房顶上唱起了昆曲。他跟父亲一样喜欢喝点酒,但一般都很节制。他的日记经常有检讨自己酒后话多得罪人的不是,但酒后高兴地上房唱昆曲,可能是绝无仅有的一次吧。刘节是一个严谨内敛的人,同时也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的次子刘颂曾说,以前中山大学历史系逢年过节举行联欢会,父亲会吹洞箫、唱昆曲与师生同乐。
省亲不忘学术
这次回乡,还无意中成就了刘节的一项学术研究。
1936年8月10日,温州著名的教育家、孙诒让的学生刘绍宽宴请刘景晨、刘节父子,与席者还有夏承焘等人。席散后,刘景晨领着刘节、夏承焘、吴鹭山至温州籀园图书馆馆长孙延钊家观赏孙家的古董藏品和其父孙诒让的手稿。此事在夏承焘的《天风阁学词日记》中有记载。夏承焘,字瞿禅,温州人,有词宗之誉,是刘节在浙江省立第十中学(今浙江省温州中学)的同学。夏承焘与老师“贞丈”来往极为密切,甚于与同学刘节。吴鹭山,原名艮,字天五,温州乐清人,著名诗人。
孙诒让(晚号籀庼)是清末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其手稿的学术价值和文物价值自不待言。而拜访孙家引起刘节最大兴趣的,是孙家收藏已久的一只麦氏方鼎。刘节1947年作《麦氏四器考》(载《浙江学报》第一卷第一期)记录了此事,论文开篇介绍说:瑞安孙籀庼先生旧藏麦鼎一器,曾着麦鼎考,载于籀庼述林卷七。然世间未见拓本。前在北平,同学戴幼和兄寄赠影片一份,曾以之摄制副本,分贻诸同好。此器字体奇古,峭劲有力,诚如孙先生所言:与孟鼎似出一原。岁丙子夏,归故里,与夏瞿禅赵柏庼两兄同访孙孟晋先生于谢池巷寓居;得见麦氏方鼎,形制短小,平白无纹饰,似出土甚久之物。今年为籀庼先生诞生百年之期,因撰麦氏四器考以为纪念。
戴家祥,字幼和,温州瑞安人,著名历史学家,是清华国学研究院刘节同期同学。赵柏庼,别字伯辛、百辛,与刘节年龄相仿,1919年的五四运动中,二人同为“瓯海中等学校学生联合救国会”成员,积极参与反帝抗议游行活动。
刘节此处所记“与夏瞿禅赵柏庼两兄同访孙孟晋先生”,与夏承焘的《天风阁学词日记》所记1936年8月10日与刘景晨、吴鹭山等人一起拜访孙家,人物不同,应当不是同一天。有可能在8月10日没有看到,或者刘节想再次观摩那尊极为吸引人的麦鼎,而又约上夏承焘、赵柏庼再访孙家。
从刘节《麦氏四器考》的介绍中我们知道,孙诒让所藏麦鼎,刘节最初从同学戴家祥所赠的照片中见到,已予留意。父亲领着他们几个晚辈去拜访孙家时,可能只是泛泛地浏览,而刘节得见麦氏方鼎实物,特别兴奋。之后结合孙诒让老人的研究,和自己在国立北平图书馆四年金石研究的学术积累,连同麦氏另外三器:麦尊、麦彝、麦盉的考据,写下了《麦氏四器考》。这是刘节新婚回乡省亲的意外收获。
◎洪光华,学者,现供职于澳门城市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