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中大举行聘任仪式,聘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委员陈新滋教授为中大教授、中大学术委员会主任,陈新滋成为今年第三位全职入职中大的院士。至此,中大的院士数量已达到18人,其中,10人为全职。仪式上,中山大学校长罗俊为陈新滋颁发聘书,并邀请陈新滋院士共建世界一流大学。
陈院士53年“回家”路
“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聘任仪式上,1962年就读于中大附属中学的陈新滋,借用曾国藩写给其弟弟的对联表达“向同事们多学习、多读一些书”的想法。他表示,一直当中大是自己的“母校”,53年后重返中大校园非常感慨,“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1975年,他毕业于日本国际基督教大学,1979年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系获得博士学位。200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其先后任职于美国孟山都(Monsanto)公司、台湾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2007-2010年任副校长)、香港浸会大学(2010-2015年任校长)。
直到前一段时间,中大老校长黄达人对他说:“你6月30日香港浸会大学到任期,那7月就到中大来吧。”对陈新滋人品大赞的黄达人在仪式上再三强调,根本没有做特别的工作,“很自然,他就回来了”。
将建高水平药学创新团队
陈新滋院士现任中大药学院名誉院长,不过,在2001年成为院士后,他曾于2002-2007年间兼任该院首任院长,在此期间,成立了中大精细化工与药物合成工业研究院。
作为国际知名的有机化学专家,陈新滋院士在均相不对称催化氢化反应、手性药物合成及新型高效的手性配体及催化剂等研究领域成绩斐然。陈新滋在有机化学研究方面硕果累累,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在国际核心学术刊物发表SCI研究论文500余篇, 被引用7000多次,主编学术专著7部,拥有美国专利30项和中国专利145项。此外,陈新滋在精细化工领域的应用研究成果实现大规模产业化,在新药研究方面获得1项临床批文。
在他的主持下,内地十多所高等院校、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及香港高等院校共同组建了一个开放性实验室——“手性科技开放实验室”,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手性科学研究的发展。
据了解,中大引进陈新滋院士,旨在依托其学术水平和感召力,打造高水平的药学学科创新平台,整合药学及相关学科研究力量,建设高水平的药学创新团队;带领团队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或其他国家重大科学研究项目。还将整合中大药学研究相关资源,成立中大药物研究院,开展创新药物研究,为中大新药创制提供支撑。
建世界一流大学 需各方领军帅才
中大校长罗俊首次详谈办学思路:建世界一流大学 需各方领军帅才
在昨天的仪式上,罗俊首次详谈了对今后中大办学思路的想法。第一,是要把中大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各方的力量,尤其需要各个方面领军的帅才,各方学术的骨干和大家的努力。陈新滋院士是他到任后签的第三位院士,三位学术代表,会对三个学科起到不同的引领作用。
第二,是要传承中大的文化:领袖气质、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大气包容。第三,是延续中大的辉煌。教授是大学的核心,所以要保持学校的辉煌得以延续,除了文化,还要依法治校。他透露,中大学术排名已进入了全球前300名,在国内排名是第8位。但跟世界排名前列的大学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所以需要学术上有大师来把关。
原文链接:www.ycwb.com/ePaper/xkb/html/2015-07/27/content_7551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