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和中山大学主办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与“三医”联动学术研讨会在广州举办。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肖志恒、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郑德涛、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先后发言。
来自全国40多家学术机构的专家学者约200多人出席了会议。
郑功成在讲话中表示,自2009年以来,虽然我们国家在医疗保险改革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医改是世界性的难题,在中国,因为地区发展不平衡和制度转型等原因而显得更为艰难。医保、医药和医院三大改革都直接关系最基本的民生问题,而广东发现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对全国具有普遍性意义。广东省甚至全国在改革之后发现了什么问题,又面临哪些挑战?
“三医”改革步调不一 百姓看病更贵更难
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会长王东进谈到,解决看病贵、看病难是医改的一大目标,然而,医改走到今天,老百姓看病反而更贵、更难。北京大学教授李玲在会上引用的数据显示,1990年至2013年综合医院医疗服务费用无论是人均住院费用,还是次均门诊费用都呈上升趋势。她认为,医保虽实现了制度全覆盖,但是由于总费用上升较快,实际报销比例仍然较低,还不足以起到分散风险,稳定患者预期的作用。
究其原因,王东进认为,“三医”不联动是原因之一。“三医联动”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5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提出的,即坚持医保、医药、医疗“三医联动”。王东进认为,“不是老百姓非要舍近求远跑到大城市就医,医疗资源的亏缺要负很大责任。”来到大城市就医的病人,还会面临“等待好几天,排队几小时,最后几分钟”的窘境,导致医患矛盾升级。王东进认为,应该解决基层医疗资源欠缺问题,而不应以医保一卡通的形式来缓解问题。因为,在广东某个市花100元能治好的病,在大城市可能要花1000元。
郑功成提出,医改要提高执行力,跟上全民医保的步伐。他认为,异地就医只是治标,完善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布局和医药市场的规则才是治本之策。他表示,必须完善医药市场的规则、严格监管医药市场行为。否则,在价格放开的同时,百姓的利益将会受损,医保改革也会付出更高昂的代价。
医药企业利润大增 以药养医弊端凸显
北京大学教授李玲在演讲中表示,医改6年来,中央政府和各级政府总投入的经费共达4万亿元,去年政府投入则超过1万亿元。然而,百姓、医生的抱怨却越来越大。钱都到哪儿去了?李玲引用的数据显示,自新医改以来,医药制造业表现出较好的营业收入增长势头,企业利润增长幅度较快,同时药品流通行业营业额有较大幅度增长。于是“以药养医”的弊端就凸显出来。
她认为,公立医院改革是整个医改的关键环节,其他各项改革如基本医疗保障、基本医药、基本医疗、公共卫生等的成功,最终都依赖于公立医院改革的成功。然而,她也指出,公立医院改革没有明确的思路,没有有效的手段,也缺乏破除利益的政治勇气,导致一些乱象,出现了巨无霸式的医院。“这些年来,大医院追求上档次、上规模,去年郑州一家医院的年收入达70多个亿。”
郑功成认为,医疗“航空母舰”不应该出现,因为医疗行业不是制造业,不能开连锁店。他说:“公立医院要安分守己,应该让公立医院回归公立,要制止、降低公立医院的自立倾向,要为私人医疗服务业腾出空间。”
李玲则认为,乱象丛生中,政府应起到掌舵人的作用。因为医改反映的问题是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的问题。另外,特殊利益集团也在影响改革。她表示,药品流通企业、外资药企通过各种方式影响政策制定,使得一些控制药品价格的政策不能出台和落实,相反却出台了一些刺激药品费用继续增长的措施(药房托管、药品企业收购医院、外资独资医院)。她提出,医院不能是商场,医生不能是商人,政府的掌舵引导,将有利于医改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