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讯 昨日,中山大学举行聘任仪式,聘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委员陈新滋教授为中山大学全职教授、中山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记者获悉,中山大学目前已有院士20人,其中全职院士10人。
在聘任仪式上,中山大学校长罗俊教授、药学院院长黄民分别代表学校和学院与陈新滋院士签署聘任合同。
截至今年5月,中山大学有院士17人,不过其中10人是双聘,人事关系在学校的有7人。分别是罗俊、计亮年、许宁生、苏锵、陈小明、曾益新和林浩然。随着陈新滋的加盟,这一数字已经增加到8个。罗俊校长昨日在聘任仪式上透露,中山大学又已全职聘请两位院士到中山大学工作,这意味着,中山大学目前全职院士数量已达到10人。
此前,中山大学提出五年内引进和培育12~15位院士,现在已经完成最低目标的1/4。
曾在中大附中读书 “很早之前就是中大人”
”
陈新滋院士是广东台山人,1975年毕业于东京国际基督教大学,1979年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系获得博士学位。200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先后任职美国孟山都(Monsanto)公司、台湾大学、香港科技大学,2007~2010年任香港理工大学副校长,2010~2015年任香港浸会大学校长。
陈新滋和中山大学早有渊源。1962年,陈新滋曾就读于中山大学附中。他说,“我很早之前就是中大人了,我对中大一直都有一种亲切感,今天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记者获悉,聘请陈新滋院士到中山大学也非一日之功。中大几任校领导都不遗余力延揽人才,诚挚邀请陈新滋院士回中山大学工作。今年6月底卸任香港浸会大学校长后,陈新滋欣然应允加盟中山大学,并于7月份正式来到中山大学药学院开展工作。“德艺双馨、文武双全。”中山大学原校长黄达人这样评价陈新滋。
推动中大药学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陈新滋是国际知名的有机化学专家,在均相不对称催化氢化反应、手性药物合成及新型高效的手性配体及催化剂等研究领域成绩斐然,在国际上具有很高威望。
记者获悉,中山大学引进陈新滋院士,旨在依托陈院士的学术水平和感召力,打造高水平的药学学科创新平台,整合药学及相关学科研究力量,建设高水平的药学创新团队。提升中山大学药学一级学科的整体水平,使中山大学的药学研究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此外,还会整合中山大学药学研究相关资源,成立中山大学药物研究院,开展创新药物研究,推动中山大学药学与化学领域相关科研成果的转化,为地方经济服务,提升药学及相关学科在国际上的学术声誉和学术影响。
罗俊:中大需要各方面领军帅才和学术骨干
中大校长罗俊30年前在中山大学获得硕士学位,他对中大有很深的情谊。昨日,他也在履职中大后首次对媒体公开讲述自己的办学理念和思路。
他说,作为中大的校长,希望追求中大的目标。2006年,中山大学提出要进入国内高校前列,2012年提出要建设一个文理医工融合发展的世界一流大学。追求中大的目标,就是要把中大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这个过程我们需要各方的力量,尤其需要各个方面领军的帅才,需要各方学术的骨干,需要我们大家的努力。”
罗俊表示,要传承中大的文化。中大的文化是领袖气质、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大气包容。传承中大的文化,应该是由全体中大人来传承、完成。他说,陈新滋院士在这方面有领袖气质、有开拓创新的精神、有求真务实的态度、有大气包容的气度。“他既是校长,也是科学家;既有个性鲜明的研究领域,又能脚踏实地地做研究,德艺双馨、文武双全。所以我相信陈院士的到来对传承中大文化的帮助是非常大的。”
中大在最新的一个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277位,国内高校排名第8。 在罗俊看来,还要继续延续中大的辉煌。他说,教授是大学的核心,所以要保持学校的辉煌得以延续,除了文化,还要依法治校,要有一个合适的大学章程来作为大学的“宪法”,作为学校行为的准则,学校议事的依据,并加以遵守。陈新滋将担任中大学术委员会主任,通过教授治学促进中大的发展。“中山大学在过去的发展中有许多进步,在国内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不断得到提升,当然我们跟世界排名前列的大学还是有一定差距的,所以需要学术上有大师来把关,凝聚各位大师以及学生的智慧,学校学术的发展才会更好。”罗俊说。
中大专职院士(部分):
苏 锵:应用化学
陈新滋:有机化学
计亮年:生物无机化学
曾益新:医学
陈小明:合成化学
罗 俊:物理学
许宁生:物理学
林浩然:生命科学
中大双聘院士(部分);
石钟慈:数学
徐至展:物理学
黄荣辉:大气动力
孔祥复:分子生物
郑 度:自然地理
陈 霖:生命科学
孙 玉:信息通讯
谢立信:医学
(注:研究方向为主要研究方向所属大类)
高校院士数量对比
北京大学:78
清华大学:76
复旦大学:38(含双聘)
上海交大:42(含双聘)
浙江大学:29
南京大学:31
中科大: 46
南开大学:8
武汉大学:16
天津大学:14
哈工大: 34(含双聘)
华中科大:12
西安交大:25(双聘14人)
中国农大:11
大连理工:11
厦门大学:22(双聘10人)
中山大学:20(双聘10人)
原文链接: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15-07/27/content_2976251.htm?test=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