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羊城晚报】最美医生詹红28年坚守急诊一线

稿件来源:羊城晚报2015-07-09第A5版 作者:黄宙辉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5-07-10 阅读量:

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于1987年正式组建,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的詹红成了该科第一批从事急诊专业固定编制的医生。28年过去了,詹红多次放弃出国、转岗的机会,仍然留在这个“脏、累、险”的急诊科,成为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简称“中山一院”)急诊科现任科室主任。28年来,詹红与同事共同处理急诊患者550多万人次,抢救急危重症患者近100万人次,将无数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

詹红先后获得广东省委、省政府授予“抗击非典”三等功,广州市委、市政府授予“抗击非典”三等功,新华网首届“中国好医生”医德高尚奖;2015年获中央电视台评为全国十大“最美医生”,并被全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和国家卫生计生委评为全国十大“医德楷模”(已公示)。面对这些荣誉,詹红淡淡地说:“我这辈子就交给急诊科了。”

病人家属点赞“一指禅”

对患者体贴入微,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詹红从医28年,患者“零投诉”。近5年来,她带领的科室无一起医疗事故,患者都称她为“活菩萨”。

一年多前,一位高龄患者因脑梗塞合并多脏器功能障碍,由基层医院转入中山一院急诊重症病房抢救。患者住进了重症监护病房,家属坚持要求在急诊科重症室陪伴患者渡过难关。治疗期间,家属还不时对急诊科的工作提出疑问甚至质疑。面对如此“挑剔”的家属,詹红精心调整治疗方案,耐心地听取家属意见。意见合理就改进;无法做到的,则耐心向病人家属解释。她还专门根据患者病情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经过33天的悉心治疗,这位6个器官功能损伤的老人以良好的状况出院了。患者家属因此夸詹红是“一指禅”,赞赏她精确地调整了呼吸机参数,并为她的高超医术“点赞”。

“詹主任为病人尽心尽力治病,让我非常感动。”凌先生回忆说,他的母亲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多种疾病,是急诊科的老病号,几乎每个月都要来急诊科“报到”。有一次母亲大出血失血几百毫升,送到医院时又失血2000多毫升,已经昏迷,生命垂危。詹红安慰六神无主的家属,“一定要镇定,给病人和医生信心”。经过詹红和同事们的努力,凌先生的母亲终于逃脱了死神的魔掌。

这只是詹红医治无数病例中获赞的两个小案例。在她看来,急诊是医院诊治急危重症的一线科室,不时会遇到各种醉酒患者,或是情绪激动的家属。“当然,有时候也会感到沮丧,可詹主任会说,我们的工作是在积德啊!”急诊病区护长陈月媚告诉记者,詹红总是强调人文素质和医患沟通能力的重要性,“她还常说,能帮到人我们应该感到幸福,所谓痛并快乐,辛苦也是值得的。”

持续抢救为父子见最后一面

詹红的学生叶子记得,2012年的除夕夜10时多,詹红回科室探班。恰逢一名53岁、参加过1979年自卫反击战的病人因身体不适被家人送到急诊科,初步判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当时并不是詹红值班,但见到情况危急,她迅速带领急诊科医护展开抢救,并联系心脏导管室医师、护长赶回医院,为病人建立绿色通道,在急诊科做好了吸氧、吸痰、除颤等一切急救措施。

虽然尽了一切努力,但患者仍数次心跳停止,生还几率极低。为让患者跟儿子再见一面,詹红又马上通知刚吃完年夜饭回到深圳的患者儿子立即赶回广州。抢救一直持续到大年初一凌晨1时多,直至患者儿子赶到。其间,没有一个医护人员抱怨,也没人中途退出。“至少,我们让儿子见到了父亲最后一面。”参与抢救的医护人员都这样感慨。

像这样的坚守对詹红而言是家常便饭。28个除夕夜,她基本都是在急诊室度过。“今年春节,本来安排我年初二值班,可没想到当天我出水痘了。”叶子说她当时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过年时医院很多科室都不开,急诊病人多,医疗资源这么紧张,谁请假都不行。”然而,水痘患者必须隔离,叶子硬着头皮向詹红请假,没想到詹红二话不说就答应了,她自己回来顶叶子的班。

“急诊科的医生都是作息不正常的,三班倒,白天晚上,晚上白天。她心里只有病人,一切为病人。”中山一院院长肖海鹏对詹红充满了敬意与佩服。

詹红的丈夫和父亲起初对詹红的工作不理解,还偷偷跑到急诊科观察,当目睹詹红像“打仗一样”的工作后,父亲向她竖起了大拇指,每天詹红一下班后,父亲拿着拖鞋在门口等着给她换;而丈夫更加理解她了,每当她接到紧急电话要回急诊室时,丈夫二话不说,马上开车送她。

原文链接:http://www.ycwb.com/epaper/ycwb/html/2015-07/09/content_745489.htm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