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校长罗俊:将以珠海校区建设作为重要增长点
高水平大学建设已经成为中山大学的工作常态。接下来将以“三个面向”和“三大建设”统领高水平大学建设。先建设成为位于国内“第一方阵”的一流前列高校,进而建设成为“文理医工各具特色融合发展,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世界一流大学”。学校将以三个面向(面向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指导思想,结合广东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点推进三大建设(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谋求实现学校关键办学指标“倍增计划”,提升学校整体水平。
同时,中山大学还将以珠海校区建设作为支撑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要增长点。
华南理工大学校长王迎军:打造国际一流优势学科
一流大学应在解决国际重大科学前沿问题上要有所作为,在支撑、引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等方面要有重要贡献。在办学方面要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华南理工大学拟采取如下发展战略:打造国际一流优势学科。围绕能源、环境、生命健康、海洋、大数据、新材料、先进制造、现代服务业等科技前沿领域,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打造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提升优势学科水平,在若干领域形成国际一流的优势和水平。
同时,坚持特色发展,提升办学质量;立德树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聚焦重大需求,支撑引领广东创新驱动;深化综合改革,释放发展活力。
暨南大学党委书记蒋述卓:建设高水平产学研创新平台
到2017年,暨南大学综合实力力争进入全国45名左右;2020年,综合实力力争接近或达到同类型“985工程”高校水平。
暨南大学将瞄准学科前沿、国家和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学校治理体系,优化学科布局,构建一批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力的重点学科,汇聚一批具有突出创新能力和区域竞争力的学术团队,建设一批高水平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平台和基地,培养一批具有拔尖水平的创新人才,产出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成果。重点打造生物医药、光电通信、华侨华人等九大学科群,带动学校办学水平整体提升。
华南师范大学校长刘鸣:实现全国师范大学“北上广”三足鼎立格局
作为广东省属高校中唯一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和综合实力最接近高水平大学的高校,同时也是广东省与教育部重点共建高校,华南师范大学将力争经过若干年的努力,使学校综合实力处于全国师范大学领先水平和全国高校先进行列,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综合性师范大学,形成全国师范大学“北上广”三足鼎立的格局。
接下来,华南师范大学将坚持以目标导向推动内涵发展、坚持以服务广东实现创新发展、坚持以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发展。
华南农业大学校长陈晓阳:力争原始性创新和重大突破
华南农业大学将围绕农业现代化建设五大学科群,建立跨学科、跨学院的高水平科技创新研究中心,力争取得原始性创新和重大突破。主要方向为种业学科群、畜牧业学科群、食品安全学科群、经济管理学科群、农业技术装备学科群。
将进一步深度介入广东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在产学研方面与温氏集团、大华农动物保健公司等企业开展全方位的深度合作,不断创新校企捆绑式协同发展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温氏模式”与“大华农模式”,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实现校企之间的人才捆绑、科研捆绑、利益捆绑、责任捆绑、声誉捆绑以及战略协同发展。
南方医科大学校长余艳红:建华南最大卫生健康研究院
南方医科大学始终以改革创新精神来统揽学校工作的全局。同时,紧密对接和服务广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加强医院集团建设。
同时积极培育新的服务增长点,积极顺应现代医学模式转变,主动对接国家、区域健康卫生需求,构建基于生物健康大数据中心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力争建成华南地区最大、国内具有标杆意义的卫生健康研究院;深度耦合广东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需求。
广东工业大学校长陈新:抢占广东未来产业制高点
充分发挥广东工业大学工程学科与广东产业契合度高、产学研合作基础较强的优势,以重点建设学科为依托,以主要科研平台为支撑,整合各方创新资源,面向广东未来重大战略需求,汇聚高端人才、构建一流科研平台和团队,在科技创新及社会服务能力提升上下足功夫,显著提升对学校对广东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引领能力。
广东工业大学的高水平建设规划包括:凝练学科方向,抢占广东未来产业制高点;汇聚高层次人才,增强攻坚团队实力;增强创新能力,学科支撑引领产业作用更加凸显。
原文链接: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5-07/10/content_74478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