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深的眼眸,忽闪的大眼睛,翘挺的鼻子——立体的五官和健康的小麦色皮肤并没有遮盖霍昱妗的华人特征。
2013年,广告设计专业本科毕业的霍昱妗来到中山大学国际汉语学院学习中文,这在她的家庭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决定——霍家在印尼是第二代华人家庭,当时全家除了她和妈妈之外,所有人都会说中文。
“在家里,中国传统的节日、祭祖的风俗我们都会遵循,父亲也一直教授我们传统的中华礼仪。”霍家的五兄妹中,霍昱妗的大姐、二哥和弟弟都先后来到广州学习汉语。他们的父亲霍公正,对故土的文化心驰神往,念兹在兹。
对于霍家兄弟姐妹们来说,除了身体里流淌的那部分中华血脉指引着他们回到故土学习母语,会说汉语还有更实用的目的——随着中国的经济地位和国际声望的不断增高,在今天的印尼会说中文是一项很有力的优势,尊崇故土文化的霍家兄妹也想顺应这股时代浪潮。
收获学汉语带来的幸福感
2014年6月,中山大学原创音乐比赛正在激烈地进行,一袭彩裙的霍昱妗在台上深情演唱中文歌曲《桃李芳馨》。一曲终了,掌声雷动,台下听众深深陶醉,而此时,距离霍昱妗来广州开始学习中文不到一年时间。
在印尼,霍昱妗一家人和汉语的情缘难解难分。高中毕业时,爸爸建议霍昱妗来广州学汉语,不想霍昱妗拒绝了,“那时候觉得汉语太难。”这个“太难”是二哥霍煜慧传达给她的印象,1998年,印尼青年霍煜慧只身来到了广州,其中艰辛让他难忘。
大学时放假,霍昱妗跟随父母来到广州,探望课业繁忙的二哥以及同样在广州学习汉语的大姐。“我在这里呆了一个月,感觉周围的生活很不错。慢慢地我觉得如果能够听懂他们说话、和他们说话就好了”。
于是,广告设计专业的本科毕业生霍昱妗作出了决定——从头开始学汉语。2013年9月,霍昱妗来到广州,如同她的姐姐、哥哥和弟弟那样。
来到广州后,霍昱妗对中华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她热爱这里的一切,尤其是美食——“所有的中国食物我都爱”。潮州之旅使得她见识到了中国古典建筑之美,霍昱妗很惊叹:“这些在印尼都不可能有。”
像很多中国的青少年一样,她喜欢周杰伦、迷恋邓紫棋,酷爱去KTV唱歌,兄弟姐妹在广州聚会时会常去K歌。
2014年6月,有着深厚传统的中山大学原创音乐比赛举行,国际汉语学院老师陈雯琦想找一位学生演绎自己作词作曲的《桃李芳馨》,汉语班的学生推荐了热爱唱歌的霍昱妗。
陈雯琦记得,“那天我请她在班里试唱,前排的男生们都在玩手机。她一开口,前排的脑袋都抬起来了。”陈老师对这位“知音者”赞不绝口,“她的声音醇厚,充满张力,让这首歌清新悦耳”。
演出最终获得成功,霍昱妗也成了圈子里的“小歌星”,不时收到鲜花和卡片。同时,他们还将《桃李芳馨》一曲灌制了唱片。这不期而至的成功,让霍昱妗有点受宠若惊,汉语让她收获了幸福。
顺应时代浪潮学汉语
霍家是印尼的二代华人移民。上世纪中期,霍昱妗的父亲霍公正跟随父亲远渡南洋,扎根印尼,9岁的他开始学习中医,继承了祖传的中医医术,霍家的医馆在当地颇负盛名。
“印尼以前对华语没有要求,但到了2005年之后,对华语的需求明显增多。这和中国的发展有关,中国的经济地位在很多方面都是数一数二的。以前印尼富有的华裔商人不重视华语教育,现在不得不开始重新拾起。”霍公正告诉记者。
“大资本、大商行要和中国这个新兴的经济体打交道一定要讲华语。如果只会英文不会汉语,还是会败给既会汉语又会英语的人”。
这位第二代印尼华侨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多年来,他都时刻关注着故土的点滴变化。
1987年,霍公正第一次来到广州探亲,他的姐姐们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在广州生活。“那个时候广州和印尼没法比,差很多。1996年我再来时,广州已和印尼差不多了。后来越来越好,现在印尼已远远被广州超过。这里人们的生活水平都相当高了”。
对于广州,来华十多年的二哥霍煜慧感受最深的则是“变”——“1998年的天河区,那个时候出了地铁是一片荒地,现在天河的房价基本上是广州最高的。”会说粤语的二哥,在独自奋斗多年后,已决定留在中国长期发展,目前在澳门一家医院当见习医生。
和循规蹈矩的哥哥姐姐不同,“爱折腾”的弟弟霍贞延很好地利用广州的加工和贸易优势,从事自己的服装进口贸易生意,目前大四的他已实现了财务独立。“广州的机会很多,我不少印尼朋友对此跃跃欲试”。
今年1月,霍公正和妻子来到广州走亲访友,并探望自己或工作或求学的孩子。看着儿女们在广州找到各自的位置,霍公正感到无比欣慰,更为自己当初引领孩子们来到广州的“前瞻性”而感到自豪。
做融入大海的一滴水
体现在霍家兄妹身上的教育风格,来自于亦严亦慈的父亲霍公正。
这是一个开明的家庭。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学业、职业,而父母则全力支持。霍公正不仅鼓励孩子们多多学习,自己也不断地在充实自己、追求进步。“我父亲以前在上海中医学院学习过一段时期。根据我父亲的说法,祖上传下来一些跌打伤科的知识,实用性很强。但我父亲觉得祖传的土方唯有用现代医学进行分析,才能进步。所以我也读了很多书”。
霍公正认为,“祖传方子如果不能系统整理和推广,我们就在原地走,永远不能进步,进而被时代淘汰。所以我支持我的孩子学得越多越好。古话说,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能永不干涸,所以我鼓励他们走出去拼命学”。
作为一家之长,霍公正身上有着一种强烈地乡土情怀,同时也身体力行地影响着自己的后代。霍家兄妹身上那种不屈服、独立自主的精神也与这样的家庭教育不无相关。也正是这样的家风,霍氏医馆在印尼享有盛誉。
鲜为人知的是,霍昱妗一家是霍元甲的后代。但一直以来,霍公正一家在印尼的华人圈都十分低调。
“我父亲一向不太喜欢讲家世。在印尼,没有人知道我们是霍元甲后裔。父亲告诉我们,曾祖父霍元甲之所以成为民族英雄,是时势造就的,个人创造不了历史,是历史来创造英雄。他告诫我们,不要讲祖先的名字,我们只有靠自己闯出自己的事业。”霍公正说。
正因为霍公正这样要求自己,所以他的子女也这样要求自己,而对知识的崇尚、对故土的热爱、对生活的认真以及对术业的执着,也都表现在霍家兄妹的一言一行中。
原文链接: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5-07/15/content_74492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