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梅州日报】寻访梅州籍大学校长 李萍:怀一腔柔情 臻美善之境

稿件来源:梅州日报2015-06-17第8版 作者:刘晓娟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5-06-18 阅读量:

在中山大学91年的学校发展史上,李萍是第一位女性副校长。在古朴而又现代的康乐园中,她是“优雅从容”的代言人;在教学一线,她的讲课又广受好评,成为学生们的“知心大姐”;担任校领导16年,分管过人事、统战、校友会、基金会等多项校务,其业绩在师生校友中口碑相传。

日前,记者来到中山大学对李萍进行采访,了解她30多年来在中大学习、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

“能走进康乐园是人生的幸运”

记者(以下简称“记”):我们了解到你是蕉岭新铺人,却是出生、成长于海南。请问何时第一次回乡?

李萍(以下简称“李”):我父亲早年就离开蕉岭到广州工作,后来又到海南农业学校任教。在我不到7岁时父亲便去世了,此后我一直跟随母亲生活。我母亲是湖南人,所以我不会讲客家话,但能听懂。

记得第一次回蕉岭是在1995年,当时嘉应大学聘请我当客座教授,据说我是他们聘的第一位客家籍女性教授。近10多年来回家乡的次数较多,我有不少侄子在蕉岭或在梅城工作,所以跟老家的联系是比较密切的。在我的感受中,梅州人非常好地继承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这种优秀基因,崇文重教的风气也培养出了很多优秀人才。

记:考大学时你和老三届他们一起考,这是那个年代的特例。“文革”对你的求学生涯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李:我上小学三年级时,“文革”开始了。在我印象中,小时候我的学习成绩还是挺好的,当过语文和英文的“小教员”。初中时,老师希望我去读师范中专,但当时那个年代学生可以打老师、骂老师、给老师起外号,你想我怎么会愿意当老师呢?所以选择读高中。1975年高中毕业后就下乡了,去海南岛定安县龙门公社农场干了3个月的农活,便出乎意料地被借调到县知青办当知青专职干部。

老三届至我这一代人当中,我还算是幸运的,赶上了恢复高考“头班车”。1977年10月底参加高考,1978年3月进的康乐园,算是77级的学生。当年我从南校门进来沿着主干道往前走,路两边没有房子,全是树林、竹林,路面只有现在的三分之一宽,感觉这条路好漫长。走到校训牌前突然四通八达,感觉真的是走进了知识的殿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话很自然地出现在心里。

在同一届的同学中,我算年纪比较小的,很多同学都已经30多岁了,孩子都上小学了。

我们那代人都有的共同感受就是:“要像海绵吸水一样吸吮知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两句话就是我们这代人的信念!现在想起来,我上大学之后学习还是很刻苦的。当时最舍不得的就是时间,跑步、朗读英文、吃饭、上课,时间安排得满满的,并学会了有效管理学习时间。

“凡是人能去的地方我都能去”

记:上大学时就读哲学系是你的心愿吗?从1982年毕业后留校的德育教研室到现在,你一直从事德育工作,这是你的坚持吗?

李:在我选专业时很盛行一句话: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我大姐夫是“文革”前的清华大学生,他希望我读理工科,说什么专业都可以报但不要报“政治”。但我没有听进去。我在知青办工作两年零三个月,在小县城看到很多社会现象,包括拉关系走后门之类的。我就想,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怎么是这样子的呢?我觉得一定要去研究清楚,所以就报了哲学。现在想想,我们那一代人读书是有社会抱负的,没想过将来的工作、个人的发展。

毕业的时候工作单位都是学校分配的,也有同学去找老师表达自己的工作意愿。我没有去找老师,因为我心里有个信念:凡是人能去的地方我都能去,我凭自己的努力不会活得比别人差。我觉得自己能吃苦、能打拼、能适应环境,在哪里都没有关系。后来班主任找我说,系里研究希望我留校,留校有三个选择:留哲学系任教,留校机关,还有就是我作出选择、并伴随我至今的“思想教育研究室”。很长一段时间,很多人不理解我的选择。因为这个学科既与挣钱无缘,又不是传统或前沿的“牛”学科。但这不是一个盲目的选择,我内心最大的动力是,大学这个阶段是人生成长非常关键的时期。这个成长关键点,就构成了对教育的内在需要。我自己做过学生,对此有切身体会,每个人的内心成长,构成了人生成长的重要内涵,通过这个工作可以帮助更多的大学生,帮助他们完善自己的人格。这是一个非常简单却是多年来没有改变的想法。这实际是一个教育的选择,也是我内心的选择——从来没有后悔过。

记:你进入校领导班子以来分管过多项校务,其中校友会工作一直都由你分管,那么你对校友会的工作怎么理解?

李:1999年8月我进入校领导班子,此后任副校长、副书记。分工都是学校安排,我分管过文科、人事、统战、工会、老干、基金会等,还兼任过纪委书记。但从2000年到现在一直未变动过的就是校友工作,我觉得自己很幸运,作为中大学生毕业后还能代表母校服务校友,这项工作也非常有意义。大学的根本使命就是培养人才,那么校友就是一所大学人才培养的结晶。所以校友在社会各行各业的表现、成就,就代表了这所大学的水平、对社会的贡献。过去,很多人觉得校友工作只是一种联谊工作,但随着大学的发展、成熟、进步,校友工作越来越被重视。校友跟母校之间的感情就好比孩子与母亲之间的感情,是一种没有血缘的亲缘、学缘关系,是一种生命共同体。大学是每一位校友身上的标签,更是校友们共同的情怀和精神家园;每一位校友的存在本身就是母校价值的存在,他们努力生活、工作就是对母校的回报。所以校友是大学发展的有机力量。

“很怕别人说我是女强人”

记:你身负教学、科研重任,又是中大党政领导班子中唯一的女性。但在学校很多老师和同学心目中,你非常优雅从容,和人们印象中的“女强人”截然不同。请问你是如何定位自己的形象、如何保持自己女性魅力的?

李:其实我很怕别人说我是女强人,我只是普通女性。在过去,一个有点表现的女人在别人口中要么是“花”、要么是“强”。但我觉得不管男女,都应该做自己。

有一次在惠州跟市里中层女干部交流的时候,有人问我:“你觉得女人的优势是什么?”我回答说,女性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她是女性。这句话其实是说,女性跟男性不同的部分就是其优势所在,否则女性变得跟男性一样还有什么优势可言呢?具体到每个人、每个角色来说,这个优势可能就不太一样了。我知道现在的新新人类男女性别是越来越趋于中和,但我觉得这是一个过程,它的高级状态一定不是这样的。人不可能总是“全角色”,我在先生面前是妻子,就做妻子的事;在儿子面前是母亲就做母亲的事;在学生面前是老师,就做老师的事。对这点我在生活中是有意识的,有同事说我从来只穿裙子不穿裤子,那只是个人的偏好。实际上就是我觉得在不同角色里女性的“强”和“弱”都是不同的,并不是说要以你的权威、能力去让人家感到害怕,去展现你的不可一世。

记:我了解到有段时间你的身体健康出了状况,你如何走出那段经历对你的影响?

李:是的,8年前我曾遭遇生命最严重的一次打击,虽早已完全康复,但那段历程是如此刻骨铭心!那是2007年初,组织安排我到中央党校学习一年,3月1号开学,我买了2月28日的票。出发前一天,我打算去医院取点日常用药。走在路上想起去年我因忙碌错过学校体检,就打了个电话说顺便补做个体检,没想到查出大问题,非常突然。说不怕是假的,当时脑子一片空白。在检查回家的路上,我已记不清为什么有一段路是我独自行走的,我忽然清醒地想起走过的人生路,在过去的50年无论学习、工作与生活,我都付出了双倍的努力,生活也给了我双倍甚至更多的回馈,50×2=100,我内心开始强大了起来。

学校得知我的情况之后非常关切,书记校长亲自到家里看望鼓励我,安排治疗事宜。附属医院的院长、医生、护士非常专业地、尽心尽力地帮助我,校内的同事、学生,学界及社会各界的朋友,无数的人给了我难以言状的力量。治疗期间我珍藏了几百条充满深情,感人之至的手机短信,非常遗憾的是,因一次手机故障信息全部消失了,为此我难过了好久。说真的,之前我并不觉得自己在大家心目中有这么重要,那次生病发现自己得到了那么多人的爱,非常知足,非常感恩!所以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也充满信心,从来没有觉得自己会走不过这个坎。过后很多人说我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但我深知,这个奇迹真的不是我自己创造的,大家的恩情我将永远铭刻于心!

原文链接:http://mzrb.meizhou.cn/html/2015-06/17/content_65736.htm

人物简介】

李萍,蕉岭县新铺镇人,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57年出生于海南海口,1978年考入中山大学哲学系,毕业后留校创建德育教研室。1990年至1991年在美国太平洋路德大学教育学院做访问学者,系思想理论教育战线首批国家公派访问学者之一;1994年攻读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博士研究生,199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2003年至2004年受哈佛大学燕京学社邀请做高级访问研究。她主持的《思想道德修养》被评为首届国家级精品课程,主编的《思想道德修养》被评为教育部社政司“全国高校‘两课’优秀教材”。自1999年至今历任中山大学副校长、党委副书记、广东省伦理学会会长。

原文链接:http://mzrb.meizhou.cn/html/2015-06/17/content_65733.htm

【校史短简】

中山大学由孙中山提议创立于1924年,初名国立广东大学,由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广东公立法政大学、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合并而成。1926年定名为 “国立中山大学”。上世纪30年代发展成为具备文、法、理、农、医科学院的综合性大学,1935年,设立研究院,开始招收研究生。中山大学校园先后选址文明路和五山石牌校区,新中国成立后,经院系调整,中大校园迁址原岭南大学康乐园校区。2000年以后,先后建立珠海校区、东校区。2001年中山大学与中山医科大学合并,原中山医科大学校园成为北校区。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原文链接:http://mzrb.meizhou.cn/html/2015-06/17/content_65734.htm

嘉闻逸事】

“她也是我的救命恩人”

今年已经81岁高龄的计亮年教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首任院长,从1975年至今一直在中大工作。

计教授告诉记者2006年他做心脏搭桥手术的事。他说:“我曾因左肩背疼痛被诊断为左肩胛筋膜炎多年,后来左肩背疼痛明显加剧,被诊断为冠心病,且是严重的三支血管病变,必须尽快实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但我同时患有糖尿病、高血压,肾脏里面还长了肿瘤,医院就建议我到北京就医。我们一家人束手无策,北京人生地不熟,去了怎么办呢?后来,中大校方得知我的病情后非常关心,黄达人校长和李萍都亲自动员我接受手术,让我转到中山二院接受治疗。计教授告诉记者,当时手术决定是由李萍具体主持组织,“她说动了一帮年轻医生,把前途都挂我身上了。”

“手术后我家亲戚都说,除了你爱人、儿子能动员你,你儿媳妇都不好动员你。万一在手术台上没下来,要担责任的。”言语间,计教授满是感激,“到现在9年了,我每年还飞美国开会作报告,全国各地到处跑,身体也能扛下来。”

原文链接:http://mzrb.meizhou.cn/html/2015-06/17/content_65735.htm

寄语梅州青年】

学会学习 绽放青春

当代青年处在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在全球化和互联网的背景下,年轻人学习的资源、方式、条件与我们那一代人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这样的环境非常有利于释放年轻人的智慧和灵性。

当代青年最重要的能力是学会学习。新世纪之初,《学习的革命》成为风靡世界的畅销书,它讲的核心观点就是:学会学习是打开新世纪大门的钥匙。在多元文化和价值的时代,“学习”不单是指知识、信息的获得,还包括学会分辨、选择和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意志力”不可或缺,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目标,持之以恒地努力,这是必须历练的“任性”。

当代青年应是创新创业的主力军,我想我们不缺少创业的技术和能力,而是缺少创业的勇气和意志。现在很多年轻人家里条件好,不需太拼就可以很舒服地过一辈子。希望青年朋友们,在创新创业的历史舞台上实现人生的价值,在中华民族绵绵不息的历史长河中留下自己坚实的足迹。

——李萍

原文链接:http://mzrb.meizhou.cn/html/2015-06/17/content_65739.htm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