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广州日报】广州医生讲述参与“万米高空救人”故事 “救人心切未多想风险”

稿件来源:广州日报2015-06-20第A4版 作者:任珊珊 王鹤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5-06-23 阅读量:

广州四位皮肤科名教授在加拿大温哥华直飞广州的航班上救助女患者的事迹被广州日报报道后,经网络转载传播,连日来引发巨大反响。

有不少病人上网留言,以自身经历赞四位皮肤科教授医术高、医德好。几位教授前天低调回应,因工作忙碌,为缩短旅途时间,到外地开会多选择搭乘飞机,旅途救人是平常事,许多同行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都会这样做。

对于有网友担心“医生在飞机上救人,或有非法行医风险”,在航班上“客串”急诊科医师的第一接诊者、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韩建德教授表示,当时救人心切,顾不上太多,唯一担心的问题是作为皮肤科医生,能不能胜任急救工作。他说,女病人一句饱含信任的“可以录音作证”提醒,让他顿时安心。

网友认出“好医生”

当天出手相救的四位“广州好医生”分别是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皮肤科教授韩建德、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原中山二院)的皮肤科主任郭庆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皮肤科主任赖维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皮肤科主任曾抗教授。

“赖维教授医术高明!我曾经是他的病人。”东莞网友“弯月”从新闻中认出了自己的主治医生。他称赞了医生的医德,表示自己当时是从东莞专门到广州去看赖教授,“希望中国的医生都能像他们那样”。这段感激留言得到680个“赞”。

抵穗次日即出诊

抵达广州次日一早,四位教授就开始出诊。记者中午一点半致电求证时,赖维教授和郭庆教授还没有看完上午的门诊,曾抗则忙到当天下午六点半才有空接受记者采访。“一上午看了五十个病人,我既不敢喝水,也不敢上厕所。”韩建德苦笑说,教学医院的医生承担教学、临床、科研重担,几乎没晚上12时前睡觉,看电视、外出游玩与他们无缘。对他们来说,旅途救人是变奏,繁重的工作才是日常生活的主题。

还原细节:皮肤科医生客串急诊医生 当初曾经担心“力有不及”

有些网友感慨“女乘客运气好,同一航班有那么多位名教授。”韩建德教授解释,这并不奇怪。他们当天参加完在温哥华举行的世界皮肤病大会赶着回国,当时飞机上还有两名准备在广州转机回国的印度医生。

“当广播召唤医生时,我忙着在电脑上修改论文,第一时间没反应过来。”韩建德说,最先站出来的是两名印度医生。韩建德判断他们可能是内科或者急诊科医生,更适合处理这种突发状况。

然而,这两位印度同行和乘务长比划了一会儿,仍没开始检查。“我觉得不对劲,一问才知原来他们也是皮肤科医生。我想,既然大家的专业都不对口,作为中国医生,我跟中国病人沟通肯定要比他们强一些。”此时,郭教授和曾教授也聚到了这名女乘客身边。曾在外科工作过的韩建德先进行基本检查,并与三位教授共同进行救治。

医生见义勇为获得网友点赞,但也有网友担心医生在非执业地点救人,万一失败可能惹来麻烦。“当时情境下,我没有考虑到这一层风险,主要担心的是能否将病人救回来,毕竟现代医学分科细化。我告诉病人,我不是内科医生,是中山一院的皮肤科医生,你愿不愿意让我医治。”韩建德说,病人同意了,并特别提醒“可以录音作证”。

曾抗回忆,南航机组人员曾拿出一份协议给受救助的女病人和四位医生签署,避免了医生开展救助后反而要吃官司的风险。

他们见义勇为不属非法行医

“医生高空见义勇为施救的行为与是否非法行医问题没有关系,用非法行医来看医生见义勇为行为,是一种误读误判。”广东省律师协会医疗法律专业委员会主任、法治广东研究中心主任宋儒亮说,人们普遍对非法行医存在误解,非法行医是医生在医疗活动中造成的民事和刑事事故,而医生在飞机上施救的行为是在职务时间之外的。

“简单地说,医生在医院之外见义勇为的行为是以社会人的身份进行的。”宋儒亮说,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普通人也会施以援手,这是公民应有的道德。

原文链接: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15-06/20/content_2952232.htm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