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主办的“美术馆大讲堂”系列讲座拉开帷幕。5月14日,第一讲“复制知识:手绘、印刷、岭南风”由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程美宝主讲。程美宝在讲座上讲述了在清末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西方知识是如何经历“多重复制”而传播的。
这个过程包括把外文翻译成汉文,袭用外文资料的图画,并最终印刷成书刊大量发行。程美宝以1907至1911年间在《国粹学报》上刊登的一系列博物绘图为范例,探讨“知识多重复制”的问题。通过查考出这批博物绘图原图的来源,程美宝探讨了绘图者阅读相关外语资料的途径及能力,并讨论了当时上海已有的印刷技术及其他物质条件,对复制图画所能达致的效果。
晚清以来,中国人引进博物志的过程,同时也是引入知识的过程。十八九世纪以来,为迎合外来西方商人的需求,作为一口通商口岸的广州制作了大量外销工艺产品,其中的外销画就是学界持续关注的对象。
然而,博物学绘画是外销画的特例,在学界较少人关注。欧洲启蒙时期,欧洲“文士”出于博物学的兴趣,热衷于搜集异域动植物,借此建立普世性的知识谱系。他们委托来华商人在广东搜集植物,同时聘请广东外销画画家,进行写实性的绘画。
受到英国皇家植物园协会的委托,活跃于中国口岸的东印度公司职员,直接指挥、培训中国画师,进行系统性的博物学绘画,对植物进行仔细地解剖、绘画。程美宝在英国自然史博物馆发现、查考了这批巨量画作。“他们的工作不仅仅是艺术,还是科学”,程美宝将之成为复制知识的手段。
虽然这些巨量的博物学绘画并没有留在中国,但却在数十年后引起回响。在1907年至1911年间在《国粹学报》上,刊登了一系列“博物图画”。其创作者、广东顺德人蔡守就是通过写生、临摹西方博物学刊物,甚至抄袭摄影照片等方法,把来自西方一系列博物学知识“复制”到中国。
“讲座带给我们强烈的视觉和思想震撼”,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胡斌告诉记者,希望借助美术馆讲堂的平台,逐渐形成关于近代中国以来“特殊现代性”文化与视觉问题的持续讨论。
胡斌表示,他们将邀请海内外相关领域的知名学者举办持续性的讲座,拓展美术馆涉及的现当代艺术与文化问题的研究,为不同思想的交流与碰撞提供开放的平台,并对该馆藏品和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并以此为基点,推进出版、展示、教育等方面工作。
原文链接:http://www.ycwb.com/ePaper/ycwb/html/2015-05/29/content_716875.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