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南方日报】广州离“图书馆之城”还有多远?

稿件来源:南方日报2015-05-29第AII02版 作者:张露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5-05-29 阅读量:

评论眼:文化的培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广州的图书馆建设计划很有气魄,但大兴建设之余也要提防民生工程在执行过程中成为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从这次大规模建设图书馆的规划看,要求市、区、镇、村都开展建设,必须防止出现定指标、摊任务、追数量的现象,以免造成布局、规模和标准一刀切,脱离群众实际需求。

广州市有了一个新的“广州梦”,那就是成为一座“图书馆之城”。最新颁布的《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提出一个宏伟计划,到2020年,实现约每8万人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人均拥有3册公共图书馆藏书。广州正以新一轮文化设施建设标,试图焕发世界文化名城风采。

市政府提出,文化建设要“舍得”。从国内乃至世界各大城市的经验上看,文化建设短期内难以见到回报,甚至有学者评论说,公共图书馆建设的理念是“反市场经济逻辑”,是要舍得花大钱的公益事业。那市政府为什么要这么大的投入,进行公共图书馆建设呢?或许,我们可从广州市市长陈建华的想法上理解,他提到:社会发展的根本是实现人自身的基本价值。这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4年发布的公共图书馆宣言提到的“社会和个人的自由、繁华与发展是基本的人类价值”的精神一致。公共图书馆建设显示了政府重视向人们提供教育和精神食粮的以人为本的理念。

文化是城市的软实力,打好文化这张牌,对彰显广州作为华南文化中心的地位意义重大,对此广州而言,不可谓不用心。今年出台的《广州市2015~2016年社会民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施计划》涉及总投资约1500亿元,而涉及到文化、教育、青少年和儿童活动设施等领域的就占了不少比例。今年,广州美术馆、市文化馆、南汉二陵博物馆也已动工,下半年还将有广州博物馆、广州科学馆、广州纪录片研究展示中心等一系列文化设施陆续开工。在这场文化建设中,我们一方面为政府重视民生项目鼓掌肯定,但还有很多细节需要注意。毕竟,办好一件事不仅要良好的愿望,还需要合理的实现方式。

以花城广场新开放的广州市图书馆为例,据一些去过的市民透露:图书馆的硬件非常好,但是细看馆藏的图书,通俗读物多,专业书籍少;娱乐性的读物多,学术性的书籍少。各个分馆的藏书虽然实现了电脑联网查询,但是要跨馆借阅还是非常困难。从一排排书架前走过,感觉藏书的品质比不上图书馆硬件的品质。这难免有点遗憾,对于有文化底蕴的广州来说,仅仅有大楼是不够的,还需要实实在在的书库做保证。

文化的培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广州的图书馆建设计划很有气魄,但大兴建设之余也要提防民生工程在执行过程中成为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所谓形象工程,实际上是偏离了初衷,形式大于内容,求大、求新、求气派,图书馆的实用功能反而被弱化,老百姓反而无法从中受惠。

其次还要防止形式主义。从这次大规模建设图书馆的规划看,要求市、区、镇、村都开展建设,必须防止出现定指标、摊任务、追数量的现象,造成布局、规模和标准一刀切,脱离群众实际需求。预防以上情形出现的有效做法是,既要满足未来需求,又要考虑实际能力;既要提高效率,又要加强谋划;既要体现行政行动力,又要广听民意,接受社会监督。总的讲,一切以民众需不需要、满不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样才能让广州“图书馆之城”的梦想早日成为现实。

作者为中山大学公共管理博士生

原文链接: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5-05/29/content_7433542.htm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