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第二届广州绿色出行论坛在中山大学学人馆举办,来自交通规划领域的多位专家、学者围绕“慢行交通系统”和“公共自行车系统”进行探讨,献计献策。
论坛上,民间组织拜客广州发布了《2014年广州市中心城区自行车出行调研报告》。报告从通畅、便捷、安全、舒适和人性化五个角度,调研了海珠、荔湾、越秀和天河四个区共12条各级道路。结果显示,海珠区得分最高,荔湾、越秀次之,天河最低。
调研结果显示,中心城区自行车出行比例中,老城区整体状况较好。其中,荔湾区平均比例达到18%,越秀区紧随其后,达到9.1%,海珠区则以7.2%排列第三。而最为现代化的天河区,因其大地块的设计制约了自行车的使用,出行比例仅为4.3%。拜客广州工作人员、调研负责人叶有果解释,“可以看到,城市路网越密集,自行车的使用率越高。”
荔湾、越秀的自行车出行比例高,自行车道硬件设施及停放配套设施又是否能跟得上?在自行车道评估中,海珠区得分最高,荔湾、越秀次之。叶有果表示,海珠区开发强度较荔湾区和越秀区低,因此多保留较多自行车道,而荔湾、越秀布局紧凑、道路狭窄,自行车道屡被压缩。
对于广州市区自行车出行环境,超半数受访者持肯定态度,觉得出行环境合格及以上的占64%,但觉得出行环境很优秀的仅6%。此外,市民普遍认为自行车道和自行车保管站两个方面亟需改善,过江桥梁配套自行车道,公共自行车系统,自行车与BRT、地铁的接驳也应完善。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交通规划设计所所长张晓明建议,在广州普遍通勤出行距离较长的情况下,提升公共交通与自行车接驳的便利性,完善区域内部自行车道,为公共交通+自行车交通创造良好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