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花开,诗情往来
“我喜欢诗。因为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是中华文化最凝练的表达。”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党委副书记李庆双是个爱诗的人。因为“诗歌虽短,但是精悍!”能够很好地表达人的情感,且朗朗上口“我们是传播与设计学院,当然要跟上时代的节奏,诗,特别是三行诗在校园是很有潜力的。”
作为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的党委副书记,他在每年的迎新及送旧会上,都会亲自朗诵他为新生或毕业生做的诗。“送你,去个陌生的地方,在风雨的路上,但愿能陪你一程,写下爱的祝福。不为别的,只为早日重逢。”(节选自《送你》)短句言辞间透露出师者对后辈学子的殷殷期盼。
2012年送旧会上,李庆双书记深情朗诵这首《送你》给学院08级的毕业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微博上这样写道:“珍重已千百遍在萦绕,离去的催促让我们跨出校园,一首《送你》是中大给我最后的呼唤。”满满深情,溢于言表。李庆双希望用一首自己写的诗,让新生感受到未来四年将要在学院的文化;再用一首诗,送走即将毕业离开的毕业生们,希望他们记得母校的爱。
寄情于诗。每年的九月与六月,喧嚣中,还有这份脉脉深情的吟唱。
三行小字,内蕴绵长
在中山大学一说起李庆双,大家第一个反应便是“三行情书诗人”。他笑着说:“说我是三行诗诗人太狭隘了,长诗、散文我也擅长哦!”但为何唯有“诗人”身份被人深深记住?究其原因,是他作为主要发起人举办的“三行情书”大赛在中山大学深入人心。在李庆双看来,三行情书,由于它的篇幅简短,易写,易记,易传播的特点,近年来受到许多高校的热捧。但很多学校还是停留在学生自主创作,题材生活化;比赛限于作品收集,形式单一的层面上。
但在李庆双所理解的三行情诗以及“三行情诗大赛”可就是不同的构想。“‘情书’ 中的‘情’,并不局限于男女情爱中的情。小有爱情、亲情,长之则是校情、乡情,再放开去还有对祖国或者人的热爱,这都是‘情’能容纳的世界。”当你将眼界放诸四海,你会发现世界在你脚下,当你的情纳百川,你会发现诗歌无处不在。且站在不同的主题、不同的高度创作,眼界也是不同的。他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文育人’、‘ 以文化人’、‘ 以文服人’。其实这就是我们追求中华文化和诗词之美的根源,用文化来凝聚和汇集才智,用文化将年轻一辈的心聚拢。”只有诗让生活变得诗意,才能用不同的眼界描绘点滴的精彩。
出口成诗,当生活有诗,你便是诗人。
成林育树,我的才情你的风景
主题的深华,只是李庆双对于三行情诗突破的冰山一角。“三行情书“比赛在他的手中,变得不仅仅是一个比赛。“如果诗歌被禁锢在一个时间段、一场比赛中,那它只不过是案头的几点墨迹,是死的。”李庆双在不断的累积经验,他让三行情诗形成自我运转的“公益生态链”。
通过比赛将同学及教师的优秀作品集结成书,通过书本作为载体对外宣传和推广中大的人文情怀;再者,李庆双主力推出“三行情诗林”,将优秀的三行情诗作品悬挂在中大东校区的绿化带上,“我要争取让东校区每一处都有诗,现在已近完成一半了,而且这也是离去学子对母校的一种牵挂,多少年后他回来,仍可以找到当初在中大留下的印记。”李庆双甚至鼓励学生对三行情诗进行文化副产品的开发,“将作品制作成书签,文化衫,饱含中大学子的创造力,筹集的同时也为‘公益生态链’储备运营资金,实现公益与创意的高度匹配。”
但其中最令人心动的是那深植在东校区的一片情意——三行情诗林。对于这片“诗林”李庆双有着自己的考量。“大学城校区作为一个仅有十年历史的新校区,在硬件设施上是无可挑剔的,但是软文化上却是缺失的。”能为这片文化的荒地种下一株情怀的幼苗,孤心栽培、细心呵护李庆双是愿意的。 “文化这个东西不能着急,不能硬搬过来,只能慢慢沉淀。看着南校百年的红砖绿地,享受着宁静的气息,你就知道现在的坚持,我的下一辈或是再下一辈会感受到。”所以李庆双选择将情书刻录名牌,挂在树上。“我们把学生写的情书挂出来,能够以情动人,也能成为一道新风景。让树长出文化!”李书记把自己喜爱的中国传统文化,融于工作之中,于校园之中,带着同学们一起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真正做到“以文服人”。育人亦如此,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于学子的培育也常在点滴之间。李庆双用点滴的心力,用时间浇筑着中大莘莘学子。
情怀成林,美言深伫,新城不荒。
我们会无比地怀念此刻,
相信我走过的长路,光荣与梦想,
就在身后,就在远方。
——致母校 林海
原文链接:http://www.54cn.net/ddmf2013/article.jsp?articleId=99871405